今年以来,明光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突破年行动为引领,做到“五个振兴”一体推进,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明光样板,取得阶段性成效。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着力让农业“强”起来。一是抓特色。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全力做好“一棵菜、一棵树、一棵草、一盆鱼”文章,成立甜叶菊、艾草、小龙虾等6家涉农协会,新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155家,总数达2184家。目前,全市种植蔬菜5.2万亩、艾草3.5万亩、甜叶菊2.5万亩,稻虾共作5.8万亩、绿豆2万亩,完成新增造林23487亩、森林抚育63000亩、落实退化林修复6000亩。二是抓品牌。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1个,“明光甜叶菊”跻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清山艾草”荣获中国品牌创新奖和中国艾草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三是抓园区。全面推进桥头金桥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九园一体三基地”建设,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建成农村电商村级服务站105个,今年1至9月,全市电商交易额16.5亿元,明光电商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省级物流集聚示范园区。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着力让乡村“美”起来。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今年1至9月份,全市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6.5万吨。精准实施厕所改造,5500户农村户用改厕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公厕19个。全市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
持续推进“五清一改”整治行动。全市135个村全部开展了村庄清洁工作,1至9月份,累计开展清洁卫生宣传教育活动2231场,参加清洁行动达41238人次,清理沟渠791处、农业生产废弃物14997.7吨、乱搭乱建3002户、废旧广告牌2326个、无功能建筑63654平方米。
持续推进精美村庄建设。全市范围推行“陆郢模式”“尹集做法”,新建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个、环境整治示范点25个,真正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内香”。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以花海明光建设为抓手,在17个乡镇街道沿线、104国道绕线、农村公路和美丽乡村中心村周边等,全面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建设工程,完成四旁植树10455亩,创成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森林村庄22个。
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着力让文化“兴”起来。一是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全市16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70场次,受众1.5万人次。大力开展“月评身边好人”活动,评选“明光好人”24人,其中1人当选“中国好人”、5人当选“安徽好人”、5人当选“滁州好人”。二是强化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报“五个一工程”作品2件。组织17个乡镇街道以“村晚”为重点,全面开展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先后举办花灯大赛、新春音乐会、庆元宵音乐会、元宵戏曲晚会、“百花迎春”书画展等文化活动30多项,受益群众6万余人。强化文明乡风建设。以争创全省文明城市“两连冠”为抓手,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
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着力让群众“动”起来。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党支部“强基提力”行动,投入2149万元新建(改扩建)村居活动场所41个,创成“红星村部”“红旗社区”22个,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100%。深入开展“机关党建特派员下百村”、村企联建等活动,28家企业与26个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对14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实施“一村一策”整顿提升,选派284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
提升农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和深入宣传本市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综治户长制”,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创成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7个,其中省级8个、滁州市级26个。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让农民“富”起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聚焦“3000人以上”年度减贫任务,认真抓好中央专项巡视安徽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重补促”专项行动,实施扶贫项目92个、总投资9251万元,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已批复的25个到村产业项目,已完成24个。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明光召开,脱贫攻坚2018年度考核获全省“较好”等次。抓好创业助民富。鼓励农民发展“小网店”“小工厂”“小农场”“小物流”“小服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24元、增长10%。推动改革促增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试点任务。“探索土地托管服务,当好农村田间保姆”“明光市严格落实十个到位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等相关做法先后在《安徽改革情况》《安徽信息》等刊物刊出,分别得到滁州市委和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肯定批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