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橡皮摆进了美国沃尔玛超市,备受消费者喜爱。来自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图强文具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米无尘橡皮,因其环保无尘、造型美观,在国际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
而在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盛世高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科技范”十足的城际动车组电动外端门也让人眼前一亮。企业自主研发的自复位功能,赢得了中车集团青睐,为广东等地的城际动车组配套。
五年来,来安县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文具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包括图强文具在内,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已有26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10亿元,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安徽省重点扶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78家,协议引进资金93.18亿元,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能够生产轨道交通装备七大构件168种主要产品中的70种,是中车集团零部件重要生产加工基地,获批“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了滁州市乃至安徽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
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是来安县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生动见证,也是该县攻坚克难、实干兴县的真实写照。沿着“十二五”规划的行动纲领,五年来,来安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经济建设的蓝图上画出一条条漂亮的上扬线。预计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6倍;规模工业增加值5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5倍;固定资产投资178.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财政收入17.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7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外贸进出口1.89亿美元,总量是“十一五”末的2.7倍。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主推手。“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进项目50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9个,其中亿元以上219个、10亿元以上22个,实现新建续建项目到位资金642.56亿元。
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持续推动下,来安已形成以工业经济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结构,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则逐年上升,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9:51.5:27.6调整为2015年的16.9:56.9:26.2,二产比重上升5.4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3个;完成技改投入3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两个省级开发区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该县先后投入43.9亿元加强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面积达2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01家,实现财政收入31.1亿元,开发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预计“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化率达48%,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比2010年提高27.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12.0%,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数达2000余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1%。
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十二连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12个,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嘉吉养殖示范区、舜山苗木花卉示范区、张山蔬菜示范区、半塔葡萄示范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速发展壮大,大英有机稻米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累计新增家庭农场7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4个;累计流转土地31.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4.6%。预计“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22.44亿元。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量。限上商贸企业总数达119家,是“十一五”末的4.6倍。商贸物流产业初具规模,南京湾商贸物流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太阳装饰城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乡村旅游渐入佳境,白鹭岛创建国家4A级景区,景华生态园和皖东烈士陵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收入8.4亿元。预计“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5亿元,年均增长12.3%。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