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来安县精准施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

2020年11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7/12/5

近年来,来安县坚持把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来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总体实力较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村级集体经济新格局。截止9月底,全县实现村级经营性收入980.6万元,村均7.54万元,其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21个,占总数的16.2%。10月16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现场会在来安召开。

一、创新形式,算清资产“一本账”。组建公司。2015年起,来安县以村集体为单位注册组建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重点工程、自建工程、美好乡村示范点等项目建设,通过承建部分附属工程、卫生绿化项目,开展有偿服务等形式,实现增收,并以公司利润形式上交村集体,拉动村集体增收。截至目前,该县130个村已注册成立了85个村级经济发展公司,参与大小项目建设205个,实现收益540万元。厘清资产。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进一步厘清村集体资产,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已完成78个村的清产核资、38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审核工作,清理经营性资产4210万元、非经营性资产8260万元、资源性资产7520万元,清理不合理项目50余个。建强组织。坚持“便于管理、便于组织、便于活动”的原则,在村民组、农业产业链及流动党员流入地设置党小组。12个乡镇规范设置党小组1771个,实现农村党小组全覆盖。把“建好党支部、建强党小组、培育领路人”作为重要内容,努力实现“培养一人,富裕一块,带动一片”的目标,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在基层党员队伍中培养致富带头人163个,发展莲藕、食用菌、蔬菜大棚种植等项目87个,带动周边群众11987人增收致富。

二、创新模式,拧成创收“一股绳”。强化帮扶。安排县直部门、企业对全县22个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滞后村开展帮扶行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多渠道为帮扶村筹措资金,扶持地方特色产业,拓宽增收门路,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自2015年起,该县已连续三年从县财政中单列支出,每年划拨100万元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今年已补助帮扶贫困村困难村落实项目11个,发展葛根和中药材示范种植等特色产业,村均增收2—3万元。整合资金。整合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移民、美丽乡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补等各类资金3270万元,发展生态农业园、莲藕基地、苗木蔬菜、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项目67个。舜山镇六郎村建成120亩蔬菜基地,村集体年增收6.56万元;张山乡仰山村打造生态果园及食用菌基地,年增收10.8万元。升级硬件。通过改造升级,盘活用好村集体资产资源,通过公开招标、规范程序,力争取得最大效益。新安镇双塘村将承包到期的三里庄水库重新改造,通过公开对外竞标年租金收入12.2万元,是原租金的8.13倍;施官镇彭岗村对闲置多年的原村小学进行修整,对外发包,年增收3万元。贴心服务。通过村级经济发展公司为本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增加收入。半塔镇鱼塘村集体公司为嘉吉公司提供工程建设、废弃鸡粪处理等服务,前三季度创收50.8万元;新安镇永兴村集体公司为村民提供业务联系、劳务输出及财务结算等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前三季度创收2.3万元;半塔镇罗庄村围绕葡萄产业,提供葡萄储藏冷库、交易市场等服务,前三季度收取服务费用3.2万元。

三、创新项目,下好富民“一盘棋”。深挖生态资源。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资源,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张山乡罗顶村两委流转土地40亩,聚力发展特色中草药产业,每年可创收4万元;雷官镇捻塘村、舜山镇林桥村依托丰富的苗木资源,成立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服务,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探索低碳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物业项目,探索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厂房出租、广告位出租等低碳产业。汊河镇黄牌村在村建设了幼儿园、商铺和菜场,对外出租年增收60余万元;施官镇西武村投资12万元建设近300平方米钢构厂房,承租给外来企业,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解决当地10多人就业。放大改革红利。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省级试点,将半塔镇罗庄村的15间村部闲置房屋、18间马港小学闲置房屋、50KW灌溉电站3项经营性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运作,通过年底分红增收3.5万元。建成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前三季度已进场交易项目3个,交易额77.5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