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椒县卫生健康委抢抓机遇,奋力作为,积极推进卫生健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多领域、多层次、多举措与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加强合作交流,提升资源整合共享能力,推动形成“上联三甲、下通村镇”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让基层群众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真正得实惠、受便利。
以“联心”为纽带,吸引合作人才。通过多方努力,邀请全椒籍在外优秀名医返乡考察指导。自2014年开始,全椒籍骨科专家上海六院骨科主任张先龙教授连续五年率领专家团队,在县人民医院开展骨科大型义诊、公益手术活动,累计义诊5000人次,进行公益手术40余台;同时,每年举办全国性骨科学术会议“儒林论道”,吸引全国多位著名骨科专家来全进行学术交流。为减轻患者负担,2016年,张先龙教授倡导成立全椒县“儒林健康”公益基金,筹资200余万元,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40余万元。在张先龙教授的“牵线搭桥”下,县人民医院与上海六院合作逐步深入。2017年,该县投入100万元,依托上海六院小儿骨科、超声科医生的带教式培训,在全省率先开展新生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筛查工作,共为2500余名新生儿进行筛查,筛查出患儿13名并给予免费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
以“联体”为平台,打造合作品牌。全椒东临南京仅46公里,高速、铁路、航运均可通达,与南京的医院实现资源链接,是该县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优势。近年来,全椒县通过挂靠合作、建立医共体等方式,持续深化与南京各医院的合作交流。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县人民医院挂牌“江苏省人民医院技术支持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医疗技术、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方面给予县人民医院大力支持;与江苏省肿瘤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医技、资源、利益多维共享,江苏省肿瘤医院在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等方面对县人民医院开展全方位技术帮扶,目前,县人民医院日住院病人由托管前的20余人,增长到70人,肿瘤患者就诊率由2016年的20%提升到52%;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合作,加入其集团医院,先后成立中大医院康复分中心、妇产科蔡云朗教授工作站、肾内科刘必成教授工作站、耳鼻喉头颈外科孙宝滨教授工作站等合作平台;与南京鼓楼医院进行科室间紧密合作,挂牌“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消化中心全椒分中心”、“心血管内科徐标教授工作站”,江苏省心血管内科主委徐标教授专家团队每周到县人民医院坐诊手术。此外,县中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眼科紧密合作,挂牌“南京市第一医院全椒县中医院眼科分中心”。这些外来专家在全椒建立的工作站、中心等合作平台,逐步发展为该县患者就医的“香饽饽”,为提高县域就诊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以“联盟”为阵地,拧紧合作链条。除与上海、南京等医院深入开展区域合作外,该县也高度重视与省内医院全方位开展紧密合作共建,努力打造“分工协作、资源共用、利益共担、多赢发展、人民满意”的医疗联合体。着力加强省内合作,安徽省立医院、安医二附院等医院每周分别派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专家在县人民医院进行学术指导、坐诊;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在安徽省口腔医院专家指导下开展口腔外科、牙齿种植、正畸;县中医院与合肥武警总医院普外科开展腹腔镜手术合作等。持续深化市内合作,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医院管理同质化。滁州一院派出肿瘤内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名专家长期在县人民医院进行学术指导、坐诊与教学查房,并通过账户共建、资金共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以“联建”为抓手,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试点和“同病同价”试点。投入700万元,按照“四规范”(建设标准规范、标牌标识规范、工作流程规范、药品管理规范)、“四统一”(即:统一药品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药款支付)要求,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建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健全县、镇、村三级一体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现了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药通”。探索“同病同价”试点,对县级医院能力范围内的45组疾病,在县外就医时,医保中心一律按未办理转诊手续予以报销;对县级医院能力范围外的22组疾病,在县外就医时,医保中心按县级二级医疗机构转诊手续予以报销;其它疾病,县级二级医疗机构根据病情需要和自身能力,规范办理转诊手续。
以“联培”为举措,提升合作能力。以“人才强医”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卫生健康人才培育、引进与帮扶机制,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2018年,县人民医院引进硕士研究生8名,研究制定《全椒县医学人才培养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医学人才培养基金200万元,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带头人、在本县工作的外聘医疗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奖励。针对目前该县公立医院一些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的科室,如血液科、新生儿科等,持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寻求与高水平三级综合医院进行技术协作,着力打造一批省、市级重点或特色专科,深度融合长三角卫生健康总体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