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狠下“绣花功夫” 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1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7/5/23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年度战役要打好”的要求,较好实现了首战必胜的年度脱贫任务,开创滁州扶贫开发史上的新局面。

抓住“精准”牛鼻子 确保实现如期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据统计,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0.21万人,2015年初,通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剔除一般农户人员5.1万人,补充贫困人口5.4万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万人。

2016年,我市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脱贫攻坚首战首胜。2016年我市脱贫攻坚考核成效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共完成56个贫困村出列、4.5万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可喜成效。截至目前,我市还剩贫困人口8.7万。

变化悄然发生在每一个贫困户身上。

53岁的张宝祥拿着“脱贫光荣证”激动地告诉记者,“党和政府的政策真得好,家里除了有低保、残补、养殖补助等补助外,建大棚的材料和购买菌棒的钱都是政府解决的。要不然我怎么可能这么快脱贫?俺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光。”

“2017年我市拟脱贫4.57万贫困人口。”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全市各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五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聚力推进十大工程 确保脱贫经得起检验

4月13日上午9时,来安县六郎村召开第一次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红现场会。村里的42户贫困户领到了第一份股权收益“红包”。“我家是519股,一共领了560多元。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贫困户不掏一分钱,还能当上股东领到分红。”69岁的史顺国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我市探索资产受益扶贫的一个缩影。

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生态保护脱贫工程、智力脱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工程、健康脱贫工程……我市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招招精准,打出了气势,打出了成效。

产业扶贫是提高扶贫“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2016年,全市共安排“一村一品”产业项目61个,对55个预出列贫困村全覆盖,已经全部完成并进行生产,全市有2.2万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26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240元,增长22.7%,实现了低保线高于贫困线。建立劳务培训基地13个,实现转移就业7332人,通过就业扶贫,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出台了健康扶贫实施方案,建立了因病致贫数据库,从“先诊疗后付费、降低住院门槛、免交住院押金、设立住院报销封顶标准、大病救助、大病保险、临时救助和政策兜底”等方面给予保障。

我市加大资金投入,省市县共计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6亿元,其中,市级7421万元、县级1.98亿元。全市共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8亿元,为贫困户评级授信,对发展产业的3594户贫困户发放“两免”贷款1.24亿元。

汇聚脱贫强大合力 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

市、县两级均调整充实了领导力量,实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双组长负责制,由党委或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县扶贫办均配强人员,独立办公,专职扶贫。全市所有乡镇均设立了扶贫工作站,123个贫困村均由选派的第一书记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846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扶贫专干。市、县两级共229个单位参与包村帮扶、1.8万名干部参与包户帮扶,实现了“市、县、乡、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全覆盖。

市、县、乡、村逐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四级书记抓扶贫,一级抓一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区域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实行“双包”制度,贫困村不出列帮扶单位不脱钩,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扶贫开发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努力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