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明光市涧溪镇白沙王村在外务工人员纷纷“回巢”。长期“阔别”家乡的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原本陈旧破损的外墙,粉饰一新,层次分明。更有甚者,“作壁上观”,“报春”、“吉祥如意”、“源远流长”、“共建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等主题字画见诸其中。长短不一的23条巷,巷巷有“名”,选用仿古木精制而成。数十盏路灯,“镶嵌”在齐整的水泥路边。重新打造的畅通管道,让污水有了“归宿”。刚建的2座公厕,彻底取代令人掩鼻的“茅房”。房前屋后,乱搭违建拆除殆尽,车辆、物品摆放有序。12名环卫工人,守土有责,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天保洁,无处“惹尘埃”。脏、乱、差的历史“灰飞烟灭”,近800户、2600人的白沙王村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成“公主”。
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殊不知,得益于涧溪镇探索推行的“巷长制”。简而言之,即一巷一长、一巷一策、一巷一评。“巷长”划片管理,分疆以治,对辖区内基础设施、环境现状进行无微不至“护理”。
这项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有它的迫切“由头”。“旧村改造”的白沙王,是省级美丽乡村,2017年9月高分通过验收。尽管如此,但涧溪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还是“惴惴不安”。因为,此前的一个美丽乡村鲁山就是一面“镜子”。斥资千余万元建成的鲁山,由于管护不力、后续“短路”,最终“看上去很美”的境地“好景不长”,不文明之举反弹,时有发生。
“花了钱,出了力,劳了神,到头来好事变坏事,民生工程大打折扣,这得不偿失的做法岂是初衷?”白沙王村完美收官后的一段时间里,镇党委书记史瑞在不断地反思。“必须找到良方,解决问题,做好‘善后’,让群众真正享受发展红利。”
言一丈,不如行一尺。紧接着,史瑞带着镇长孟兆祥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往返于鲁山和白沙王两地,深入调研,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多次碰头、广泛交流后,镇里建设性地提出了美丽乡村管养“命题”——推行“巷长制”。
对于这个新概念,镇里几经酝酿,规定了“动作”,拿出了“配套”——迅速设立办公室,形成有市场监管、城管执法、公安、司法、环卫参与的“联席会议”;出台巷长制暂行办法,抓紧落实。
事实上,“巷长制”的核心和关键是选好“巷长”。为此,镇里拟出一套程序:一推、一审、一选。具体为,先由村里推荐(人选多为老党员、退休干部、德高望重者),再经办公室审核,最后群众票决。
几日后,10名层层过关的“巷长”走马上任,开始投身各自认领的辖区,对环境卫生、店招广告、商铺经营、乱停乱放和违章建设“五大板块”进行管理。
年届花甲的杨守权退而未休,负责的是300余米长的刘庄巷。每天,他戴着红袖章,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回溜达,对照职责,不折不扣地完成份内之事。所发现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说服教育、协调办结;性质较重、不能决断的,上报处理。在傍晚,杨守权还要对一天下来的数次巡查进行梳理,然后填表上报巷长办公室。对摸排出的线索,巷长办公室形成交办单,移交“联席会议”相关单位,直至问题销号。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杨守权每天都有“收获”。再后来,随着村民的觉悟不断提高,“犯错”的事儿越来越少。杨守权似乎有点“冷清”,“这说明,‘巷长’的监督起到作用,群众境界不断提升,守卫、保护家园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爱惜身边环境成为习惯养成。”
有了“一夫当巷”,并非一劳永逸、高枕无忧。后期,镇里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制定巷长评分制度和环境考核细则,实行一月一评比、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通报的制度。累计3个月得分最高,巷道被评为“季度之星”,巷长荣称“季度先进巷长”并作为典型通报表彰。同时,镇里也未“亏待”巷长,每月给500元“小意思”。总计6万元的年费,镇里拿大头,占70%,从农贸市场和农机大院的集体收益中支出,从而保障了运转;村里担负25%;剩下的5%,由村民自筹,为的是让每个人“拴”在其中、积极参与,倍加珍惜乡村美丽的来之不易。
2017年12月下旬推行的“巷长制”,目前初见成效——协调管护路灯16盏、窨井盖11处、路牙石8处,清理乱搭乱建7处、乱堆乱放56处、非法小广告128处,劝导乱停乱放116次,清理积雪树木522株,配合执法部门治理占道经营、摆摊设点66处。
“这既是成绩,更是问题,但不可怕,意味着‘巷长制’适得其所,推行及时,直接体现‘村民自治’。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有了‘巷长’,就是有人管事、有效办事,形成常态。”作为策划此举的“副导演”,孟兆祥对此直言不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