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好居民健康和医保基金“守门人”

2020年1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8/4/24

“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是定远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初衷。自2015年8月定远县被列为全省首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县以来,该县依托县域医共体,做实做好“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2016年,实现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79个,有偿签约服务9.6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占常住人口12.2%;2017年,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17个,签约服务居民27.05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占常住人口34.03%,履约服务到位率超过95%;2018年,截至目前已签订有偿签约服务15.26余万人。逐步形成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定远模式”。

贴近健康需求,服务群众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括免费的基础服务包和有偿的初级、中级、高级服务包共四类,突出“老、慢、病、残、孕、贫”等重点人群。服务项目有上门访视、免费体检、健康评估、医保优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等个性化服务,满足了不同人群需求。保证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惠民工程和健康工程受欢迎、可持续。

实行上下联动,服务群众协作化。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组建了农村三级医疗服务共同体,实行“1+1+1”分工协作模式即:县级医院负责培训家庭医生、远程会诊、向上转诊和疑难杂症治疗,乡镇卫生院负责重点体检项目、一般疾病诊疗,村医负责上门访视、健康指导、转诊预约和常见病初诊,提供家庭化、亲情化服务,共同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改革支付方式,服务群众一体化。在县域医共体内,将医保资金全部按人头总额预付给医共体牵头单位县总医院,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超支不补,结余全部留用”,年度收支结余由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按6:3:1的比例分享,超支部分共同分摊。同时,构建起“四位一体”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在医共体内开展县、乡“同病同价”试点,遴选59种疾病作为试点病种,对19种外科手术病种病人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实行全部减免自付费用的优惠政策,引导常见病患者首诊在基层。

统一服务流程,服务群众标准化。为确保服务真实性、规范性,要求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印制签约服务手册,记录履约情况,加强实时监管;统一规范收费,通过新农合收费系统收取签约居民服务费,出具收费票据;统一管理签约服务费,存入乡镇卫生院账户;统一张贴《签约服务记录单》,进户上墙、规范填写、签字确认;统一订制《签约服务公示牌》,便于上门服务和随机访查;统一监督检查,乡镇卫生院每月、县卫计委每季度督查一次,督促有效履约。

建设信息平台,服务群众规范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一个管理平台、一个居民端、一个家庭医生端。管理平台对签约和履约全程进行统计、分析、监管,居民端有网上签约、咨询查询、预约诊疗和服务评价等功能,医生端有现场签约、履约记录、档案查阅、健康评估等功能,促进了签约服务真实。

激励机制到位,服务群众常态化。为确保村医服务增量与收入增酬成正比,我县将基本公卫项目补助经费每年新增5元,与签约服务挂钩,按照签约数量、结构、类型的不同比例分配资金,签约村医到年底完成履约服务后,根据考核等次再分享居民自付和财政补助的两项签约服务费,调动了村医签约履约积极性。

加大财政支持,服务群众民生化。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成员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服务实行全覆盖,服务费由县财政代付。对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补助。为补齐基层服务短板,克服财力困难,2017年4月启动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两年计划”,预计12万名特困人群和14万名慢病患者将直接受益。

助力健康脱贫,服务群众惠民化。2016年10月份以来,为7.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县政府专项安排扶贫资金近300万元,补助医疗机构和签约服务医生。另外,“三保障一兜底”和“351”“180”政策实现了贫困人口全覆盖,有力保障了健康脱贫工作的实施开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