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非常大,不仅道路干净整洁,而且小区楼道、电线杆上各类小广告也被清理得一干二净,各单元入口还有文明公约,特别是南片绿化带里那几辆破败不堪的‘僵尸车’也被清理了,大伙如今进进出出小区,再也不觉着堵得慌了。”家住南谯区银西社区的李明忠晨练回来,正遇到全区党员干部上街头、进社区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区)创建活动,不禁感慨不已,“真心希望每个人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城市。”
连日来,南谯全区上下,人人行动起来,找出差距、务实举措、加快节奏,坚持“三个突出”,处理好“三个关系”,健全“四个机制”,全力打好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攻坚战,为滁州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建设“环滁皆美家园”做出南谯人的新贡献。
“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让城市环境更加整洁,让社会更加文明,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南谯区文明办负责人一语道破创建省级文明城区(城市)的目的。
突出重点抓创建
突出认识整改。针对个别干部认为创建是区委区政府的事,是文明办的事,是行政执法部门的事,是城市辖区的事,和他没有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认为文明城区创建标准太高、太复杂,单位没钱、人员不好组织,现在各项制度要求又多等畏难心理。该区明确要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必须破除;怕担责任、怕冒风险、怕投入力量等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畏难情绪一定要廓清。
突出工作重点。该区将“八大专项整治”和“两大工程”作为此次创建的工作重点。“八大专项整治”即市容秩序、城市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秩序、卫生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公益广告宣传、“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两大工程”就是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要能说得清、讲得明并自觉践行,每个市民都要清楚文明城区创建的内容并主动参与,牵头单位要真正牵起头,涉及单位都要无条件配合。
突出常态长效。创建是一项实打实的事,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热闹的形式。该区把创建的过程当作惠及民生的工程、提升形象的路径,路坏了就修补,电不通了就架电,环境污染了就治污。文明城区创建不仅是主干道、沿街立面,更注重从背街小巷创起,从居民楼院抓起,注重每一处小微细节,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最希望改变的地方改起。
联动共进求全面
“点和面”联动。该区创建工作坚持城乡同步、市区联动。城市规划区内特别是龙蟠社管中心、乌衣镇和腰铺镇的创建是“点”,也是重点,“美丽乡村”及其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也是文明城区创建的重点,做到营造亮点,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创建整体推进,全面提升。
“虚和实”共进。“虚”是指“两大工程”,“实”是指“八大专项整治”。文明城区创建,重在“虚中见实”,该区将创建目标规划细化为具体任务,项目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定期调度推进,虚实结合,同步推进。
“硬和软”同步。文明城区创建是否取得成功,不仅要看硬件建设,还要看软件资料。该区对照测评体系,强力抓好改善环境、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等硬指标。同时,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也紧锣密鼓跟上,一点儿也不马虎。
四大机制促提升
建立健全制度化的领导机制,责任落实到位。该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首先做到领导带头,特别是四大班子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既当好指挥员,又当好战斗员;各责任单位按照责任分工,抓紧制定方案,明确标准,迅速开展工作。全区形成领导带头、单位包保、责任到人、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
建立健全社会化共建机制,全民参与到位。群众是创建的主体,该区积极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鼓励老百姓主动参与,动员他们开展“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他们查找创建中的毛病,发现和曝光不文明行为,真正让广大群众投身到创建中来。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监督机制,确保督查到位。区主要领导、文明办、效能办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问题多、进展滞后的,及时通报批评、曝光,同时督促落实整改。
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考评机制,确保创建成效到位。坚持奖优罚劣,对在创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于贯彻决策部署不力,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严重影响的,由区纪委监察局进行问责;区委组织部注重在创建工作中发现使用干部,把创建工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奖罚分明,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