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是民生大事,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统计数据显示,南谯区现有60周岁老人达4.4万人,占总人口的16%。近年来,南谯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不断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服务需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各项民政事业特别是老龄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国3A级婚姻登记机关、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民政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民政工作优秀单位、全区目标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数说南谯区民政局的荣誉,一块块耀眼的奖牌,凝结着民政人民政为民的一切努力与付出。
医养结合打造养老服务“南谯样本”
老有所“养”,更要有所“医”。医养结合,在南谯区,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更有了清晰的目标。
“人到老年,随着身体状态的变化,各种疾病‘不请自来’。”乌衣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家荣告诉记者,养老机构无法提供医疗服务,患病老人不得不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间“辗转”,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许多患病老人成了医院的“常住户”。“从以前的数据来看,我们每月有接近40名老人需接受住院治疗。”
为了解决“医养分离”问题,2017年,滁州市首家“医养结合医院”选设在南谯区乌衣镇敬老院,全区11所农村敬老院千余老人生病后在此集中接受诊疗。
彩超室、心电图室、疼痛科、中医科、康复训练中心、抢救室……记者看到,医养结合医院开设了多个科室,重点以老年人诊疗需求为导向。李家荣表示,这一切不仅为孤寡残老人就医提供有力保障,而且还能给周边村民带来医疗便民服务。
养老服务,老有所养是关键。南谯区民政局通过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丰富社会养老。新建了荣耀老年公寓、安居养老中心、天成安养院等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272张。打造了900平方米的区级养老服务中心,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今年区、镇、村三级中心覆盖率达60%以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和禾康养老公司签订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协议,开通了智慧呼叫系统,拓宽服务渠道,集成“线上养老”与“线下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共为全区3480人次符合条件的城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居室清洁、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覆盖率达95%。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谯区已打造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11个标准化敬老院,全区公办养老床位达1250张,全区11所敬老院全部达到“三星级”标准。
智慧“+”激活为民服务“加速器”
互联网时代,做足“+”文章,十分关键,民政工作亦是如此。
南谯区民政部门紧密结合“互联网+”,积极探索管理服务新方式新方法,让民政为民服务搭上智慧“+”,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对于敬老院这些行动不便人员集聚的场所,消防安全格外重要。如何提升消防安全,让消防隐患灭失于萌芽?南谯区民政部门的选择是让安全添“+”。
投入了近200万元完成了全区敬老院的消防整改,每个敬老院制定了火灾应急预案,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和消防演练,并在乌衣、腰铺两所敬老院尝试引入“智慧消防”系统,将所采集的信息统一联入大智慧消防物联网云平台。与此同时,在该区11个敬老院的大门入口、食堂和公共活动场所等,全部安装了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
正如南谯区民政局敬老院管理中心主任张梓芬所说,这一切的努力,实现了对养老机构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全程跟踪管理,确保在院供养对象生产生活安全。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南谯区民政局还引入“移动互联网照护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及物联网体征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老人体温、心率等体征,定时发送体征信息到家人手机及签约机构,如发生异常情况立即发出报警信息到机构监控大屏及老人子女的手机,为老人提供意外保障。
民生关注在哪,服务跟进到哪。近年来,南谯区民政局还突出难点求破解,着力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高、新、快、实、细”,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广泛开展全国和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个;加强城市和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全区乡镇公益性公墓实现全覆盖。认真履职求实效,着力提高群众满意度。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衔接。开通绿色通道,将因病、因灾致贫的群众纳入城乡低保救助范围,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扎实开展医疗、临时、孤儿等救助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2018年以来,全区共救助17086人次,发放救助金1342.3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