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五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述
滁州五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毗邻“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自唐宋以来,欧阳修、韦应物、苏轼、辛弃疾、王安石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均留下了精美的诗篇。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滁州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学校始创1975年,2002年10月滁州市农干校部分并入五中。2000年划片招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有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23人,在职教职工144人,其中高级教师20人,中职教师50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星10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86%以上。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学生的毕业率、巩固率为100%,学生健康达标率为95%。
近几年,琅琊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校教育的政策,持续加大对该校的投入,近三年累计投入320万元,该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学校占地2042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8.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345平方米,生均4.3平方米;学生运动场为6700平方米,生均2.8平方米,设有200米的环形跑道,直道有130米。拥有图书 66000册,生均达 27 册;拥有4个计算机房,新更换计算机260台,教师用机164台。互联网接入带宽100M光纤。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安徽省第十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滁州市双拥模范单位”、“滁州市先进集体”、“滁州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滁州市特色示范校”、“滁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等。今年中考,该校710分(一中投档控制线)以上243人,这是继2012年、2015年两次获得全市第一后,该校建校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弱势群体子女入学
琅琊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个为主”的原则,该校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62人,他们的学籍、分班、待遇等等同于学区内的学生。不存在残疾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安排专人负责,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目前有2名留守儿童。
生均公用经费
琅琊区中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为820元。在公用经费的使用上,严格执行“四个不得用于”,即不得用于发放人员经费、不得用于基建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不得用于公费旅游。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费。
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
学校拥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校行政班子团结,教师队伍稳定,新的工资调整及时到位。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年年将经费足额划拨到学校,确保每一位教师的绩效工资及时兑现到位。绩效工资根据工作量足额按时发放,不搞平均主义。学校的重大事情均由教代会讨论通过,教师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地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年龄结构,40岁以下的教师53人;40-50岁的教师55人;50岁以上的有30人。
(一)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在校学生数2423人,教师合格率100%,其中音乐老师3人,美术老师3人,体育老师8人,信息技术老师4人(这里包括兼职、走教、在线课堂等形式)。本着“相对专兼,错位排课”的原则,动员部分教师改教音乐、体育、信息等缺编科目(这些人之前均做过转岗培训并取得转岗合格证),满足了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每年均在10月中上旬举办一次学校田径运动会。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5%以上。
(二)师德师风建设:每学期,学校利用大会、小会,带领广大教师学习上级有关师德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告诫教师们不要违反职业道德,坚决杜绝搞有偿家教和乱订教辅资料。学校有多人次获得“师德先进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学校也于2014年获得“安徽省第十届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三)教师培训:学校始终秉承以“研”促“教”的理念,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费用足额支付(每年均不少于上级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的5%)。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继续教育(国培、省培、校本研修、在线课堂、公需培训等,继续教育合格率达100%)、外出观摩听课、外出赛课、听讲座等,如:全体教师分批次到洋思中学学习,曾先后派出教师到泰州、扬州、武汉、上海、安师大、阜阳、安庆、合肥等地学习、观摩、培训、赛课等。此外,学校为了支援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近三年中,先后派出交流教师达40人次,校长交流2人次。
学校管理
为了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学校在两年前就提前谋划,多方筹措,穷尽其力解决“大班额”的问题,使近两年的新生招生数量呈逐年下降态势。
(一)班子建设:学期初,学校便多次召开校长办公会、行政会、教职工大会,对学校的行政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权责分明,岗位管理到位,层层签订教育质量考核责任状,实行处室工作考核追究制。
(二)科学决策:工作的成效首先取决于科学的决策。学校始终坚持“培养合格且有特长人才”的办学目标,确立具有五中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围绕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树立明确的办学思想,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正在制定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依法治校: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加强依法治校的能力。采取“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促进教学、教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安全工作:学校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配备了24小时门卫1人,专职安保人员2人,学校安装了36个高清监控探头,每学期均上好《安全第一课》,每周一均开展一次疏散逃生演练。校团委、各班级定期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防溺水、疾病防控、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举办讲座,不定期地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学校非常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按要求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每周体育课不少于3节。
(五)学校特色:1.科技创新是该校的一大亮点。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由专门的老师对该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定期开展活动。积极参加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大赛,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区级大奖多人次,学校还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学生获得市长奖、区长奖等。2.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帮助留守儿童渡过学习和生活难关。3.设立“心语小屋”,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该校目前有2名持证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少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不解、忧郁等进行疏导,促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4.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校园足球队、校园航模兴趣小组、《皖东晨刊》小记者报道组等。
主要做法:
(一)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新生招生工作。学校坚决执行市、区教体局招生要求,确保学区内学生均能按时入学。 严格控制流生,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二)落实课程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随意增减学科和课时,严格落实作息时间。分层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效率,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充分应用录播课堂、电子白板、多媒体等手段服务教学。
(三)平行分班,不分快慢班,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学校多年坚持这种做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今年,学校在39个教学班的师资配备上,力求做到均衡,不偏不倚,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公平性。
(四)严格执行上级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生的课本费及簿本费统一按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收取。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家长收费标准,并将上级下发的收费文件及标准在学校公示栏中长期公示,供家长监督。
(五)落实贫困、残疾儿童救助,留守儿童关怀制度。学校认真落实上级救助政策,每年年终均组织全体教职工捐款。帮扶家庭贫困的学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