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市规建委“六大行动”引领城市绿色发展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7/5/29

为扎实推进滁州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改善生态发展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滁州市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六项重点行动。

一、绿色规划引领行动。完善绿色规划体系,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编制,落实总体规划评估机制,明确规划绿色建设要求,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绿色设计。到2017年底所属县(市、区)完成《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凤阳县完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及小岗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天长市龙岗村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建立高效的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及绿色规划审批机制,加强规划动态维护管理,积极探索绿色规划试点、“小街区建设模式”试点,持续推进生态激励机制研究,配合推进海绵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等工作,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二、绿色城市建设行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综合管网建设试点工作,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三水厂二期建设和二次供水改造。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全力推进内城河、清流河和北湖等黑臭水体治理,大力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实施排水管渠工程、排水泵站工程、雨洪行泄和调蓄工程、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四大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9年汛前基本消除城市内涝安全隐患;迅速实施供水备用水源建设,奋力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确保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三、绿色村镇建设行动。传承村镇风貌特色,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开展美丽乡镇建设,推进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等各类创建工作,确保申报4个以上的宜居小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行动,积极创建美丽宜居村庄,推进“百镇计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试点先行、持续推进,以点带面、统筹谋划”的原则,到2017年底完成全市8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建设,实现管理到位、有效运行。

四、绿色建筑推广行动。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加快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加快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扩大绿色建筑强制实施范围,推动中水设施在建筑中的应用,积极推动海绵型建筑和小区建设,鼓励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绿色农房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等新型建材,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太阳能处理技术试点,建成一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安全的绿色农房;开展绿色生态城市(区)综合试点,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做好城市设计,做好城市风道、水道等自然生态保护,形成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滁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争取2017年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当年开工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2018年不少于40万平方米;各县(市、区)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开工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2018年不少于10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市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园,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五、智慧城市管理行动。重点发展智慧管网,建立和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加强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自身吸收和处置雨水能力,加大城市排涝防洪工程,提高综合安全隐患防范能力。加快发展智慧档案,加强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和计算机设备、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建管,深化安徽省工程建设监管与信用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我市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建设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整合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创新发展智慧规划,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决策系统、土地审批决策系统和专业规划执行监管系统等建设,建立集效能、质量、服务、保障为一体的网络化、集成化的“智慧规划”支撑体系。

六、绿色生活倡导行动。科学编制规划,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为抓手,全力推进步行和自行车道和公共自行车建设。2017年,各县(市、区)完成公共交通规划、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建设规划;加快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建设改造,改造步行和自行车道,改善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环境,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中存在高差或中断的道口、公共建筑出口等特殊路段改造,打通断头路和封闭街区,形成连续、完整、通畅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2017年,市本级投放1000辆公共自行车,实现建成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全覆盖,建成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体系,建成区每平方公里拥有公共自行车达100辆左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