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远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生态优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为主线,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工作机制。全县设立县级林长15名、乡镇林长44名、村级林长506名、国有林场林长4名,实现全县82.8万亩林地林长全覆盖。22个乡镇和2个国有林场,全部出台工作方案。全县253个行政村已全部出台工作方案。全县设立各级林长公示牌749个(一林一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30亿元。共创建13个森林城镇、73个森林村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3%。
“一网一地”增强保护能力。“一网”,即坚持网格化管理,制作全县林长制工作网格图,统一制作《定远县县级林长巡查记录簿》,注明县级林长及责任区基本情况,认真记录林长巡查情况,并下达《定远县县级林长巡查任务交办单》,任务单位报《林长巡查交办任务落实情况报告》及《县级林长巡查任务办结报告》。结合乡镇扶贫公益性岗位,聘任生态护林员272人,签订护林责任状,明确35名林场护林员责任,实现县、乡、村三级保护,形成林长牵头,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落实古树名木建档管理,对全县23株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总面积达6500亩的泉坞山森林公园已完成总体规划。“一地”,即把湿地纳入林长制改革范围,制定《定远县湿地保护工作方案》《定远县湿地保护规划方案》,全县湿地保护率达43.7%,计划投入16.5亿,启动城北水库饮用水源地、江巷水库、黎明湖湿地公园等重点湿地保护工作。
“三大工程”筑牢绿色屏障。一是实施林业“提质”工程。今年以来,完成森林经营4.5万亩、森林抚育5.9万亩、人工造林5.9万亩。二是实施绿色长廊工程。两年来,共流转土地2.2万亩,年投入土地流转费1760万元,对京沪高铁两侧各100米,滁淮高速、永淮路等两侧各50米,部分县乡干道两侧各30米进行植树绿化,建成京沪高铁、滁淮高速等10条道路“绿色长廊”156公里。
实施见缝插绿工程。大力发展“五林四园”(围村林、护路护堤林、庭院林、水口林、游憩林和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绿化,积极拓展增绿渠道。三是“六措并举”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灾体系建设。利用卫片开展森林督查,绘制“森林资源一张图”,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顺利完成“美国白蛾”防治工作,防飞面积19.4万亩,开展地面防治15.4万亩。建立《县级林长工作制度》、《林长制考核办法》等6项制度,开展三级林长巡查,截至目前,巡查158人次,有效解决林区问题32件。县财政每年投入1300万元,对城区绿化进行全面精细化管养,管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貌焕然一新。
“四大一新”增强产业牵引力。一是在聚力打造“四大林业产业板块”上下功夫。薄壳山核桃产业板块、桃产业板块、花卉苗木产业板块、松栎原料林产业板块。二是在聚力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上见成效。建成吴圩合一省级现代示范区、蒋集创佳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两个万亩现代林业示范区。培育百卉园林等省、市级林业示范龙头企业11家,藕塘巴哥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127家。苗木种植和林下养殖大户带动全县6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花卉苗木和林下经济,新发展林下养殖2.4万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4300元。
“三项创新”激发发展动力。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花卉苗木、果树种植两大产业发展联盟,提升林业发展层次,研发无公害绿色森林食品,注册“合一祝福”、“东大岗”等16个林产品商标,加速林业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市率先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并通过市级验收,国有林场功能定位、机构设立、定编定岗全部完成。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支持林业模式,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和新型经营主体小额贷款,用于发展现代林业,走规模发展、现代发展之路。今年以来,共办理13宗林权抵押贷款,发放贷款920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