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地处江淮分水岭的滁州,尽管已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库千余座,总量占全省一半,但水资源却一直“喊渴”,尤其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89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2%,全国人均水平的42%,属重度缺水性地区。滁州缺水已成不争事实。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而且水环境存在污染,我市多个省级考核的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状况不容乐观。
据悉,我市今年将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实施防水、排水、调水、蓄水、节水、净水“六水同治”,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协调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同步发展,让滁州再现碧水清波。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42%
据了解,滁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4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资源性缺水。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琅琊区、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大部分属长江水系,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大部分属淮河水系,年平均降雨量为966毫米,年内分布不均,每年6—9月份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0%,易涝易旱,多年平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蒸发量。二是水质型缺水。尽管我市境内有滁河、清流河、池河、来河等几个水系,但河流集雨面积小、流程短、河道弯曲,受季节影响大,枯水期趋于断流。再加上一些河流水质常处于重度污染状态,致使水资源无法利用。三是工程型缺水。由于全市丘陵区地形占66.1%,地形特点决定难以留住水,过去蓄调水工程是解决农业灌溉的主要出路,现已成为饮用水及工商企业的主要用水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工程拦蓄能力逐步增强。已建成水库共1192座,其中大型2座(黄栗树、沙河集)、中型49座、小型1141座,总蓄水能力13.97亿立方米。尽管水库数量不少,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但现有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足,增蓄空间小,调节能力弱,造成雨季大量弃水,而枯水季节又出现水资源匮乏。
2015年我市总用水量22.56亿立方米,虽然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用水量绝对值不断增加,缺水将长期存在。
“六水同治”再现滁州绿水碧波
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我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状况如何?2014年底,我市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划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三条红线”。2015年,我市加大对22个省级和31个市级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力度;对22个省级以上水功能区污染源按行政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提出了治理对策;积极推动中水回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开展节水型单位企业建设,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等。
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继续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出实施防水、排水、调水、蓄水、节水、净水“六水同治”,再现滁州碧水清波。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新一轮治淮、病险水库(水闸)加固、滁河等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改造、抗旱应急水源等工程建设,同时立足民生,实施“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工作,争取年度再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提升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等。
依托水资源大做绿文章,成了绿色滁州的发展思路。滁河风光带已初步掀起了盖头来,而这一思路仍在延续。今年我市将利用淮干治理工程建设沿淮河风光带;利用入江水道工程建设沿高邮湖岸线湿地生态、特色产品景观带;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江淮分水岭腹地依水傍山的户外休闲活动聚集区。同时,加快推进沙河集水库等水利风景区创建,全市争创2—3个水利风景区,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利风景区申报3A级旅游景点,助力滁州成为周边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