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群众文艺工作机制和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催生了一批接地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同时,坚持重心下移,组织开展人民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和活动,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完善机制,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一是搭建群众文艺交流展示平台。近年来,滁州市以“乡镇综合文化站调演”、“送戏进万村”、“全市民营艺术院团小戏小品展演”、第二届滁州市群星奖评选等为依托,组织举办音乐、舞蹈、戏剧等展演活动,以展演促创作,打造群众文艺作品孵化机制。2017年-2018年,我市舞蹈作品《小小的我大大的梦》、《鼓娃娃》等四个节目获全省六一少儿调演一二等奖。《千秋乡韵》、《外婆桥上月亮亮》、《要唱就唱拉魂腔》等六部音乐、舞蹈、曲艺作品入围第二届安徽省群星奖决赛。全市共有116幅少儿书画美术作品在安徽省六一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二是加强群众文艺创作推广。2018年9月创作《新花鼓赞凤阳》、《春风吹绿花鼓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广场舞展演。《凤阳花鼓全书》获2013-201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凤阳花鼓与凤阳凤画走进欧洲,参加“中意文化艺术节”。组织排练凤阳花鼓、太平鼓等《中都鼓韵》在安徽大剧院演出。天长市创作万人快闪《好一朵茉莉花》,获得各类媒体的报道,并在《学习强国》实现全国宣传推广。三是鼓励民营剧团参与创作。天长市景鸿扬剧团编创的《弃官寻母》获评安徽省民营院团“十大名剧”,参加了安徽省第11届艺术节展演,同时赴扬州剧院展演取得成功。2018年,景鸿扬剧团创作的《生命之光》参加皖江八市小戏大赛展演获银奖。2019年,《生命之光》申报省社科奖进入初选。定远县民营艺术院团创作的大戏《牵挂》参加2018年的黄梅戏艺术节展演,扶贫黄梅小戏《桂花酒》参加了全省优秀小戏展演,小戏《暗访》获得安徽省的孵化计划支持,大戏《青山秀水》等作品正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
二、加强扶持,强化繁荣群众文艺的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经费支持。市、县结合文艺创作精品打造工程,将优秀群众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购买范围,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上水平。2017年,定远县斥资50万元开展扶贫题材的戏曲创作,征购1部大戏和4部小戏。市每年举办“民生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醉翁亭民间花灯大赛、民营剧团小戏小品调演等活动,均设立创作奖,对原创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全椒、定远等县出台文化品牌创建补贴暂行办法、文艺作品创作奖励办法等,通过发挥文艺评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当地群众文艺创作。二是加强辅导培训。市县文化场馆将开展艺术普及活动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内容,常年举办公益性艺术讲座、展览和培训活动。明光市连续三年举办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骨干短期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艺水平,学员达200余人。定远县文化专门邀请全国群星奖获得者庄稼老师,为全县的民营院团编剧和文艺创作爱好者,专题讲授小戏小品的剧本创作。三是加强资源整合。结合送戏进万村活动,明确送戏院团要有新编剧节目创作,用于市县群众文艺作品的选拔、打磨、提升。结合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市38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文艺创作辅导室,组织开展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活动开展和经验交流。建立专业文艺指导帮扶群众文艺的有效机制,琅琊区文化馆引导联系琅琊区文联深入农村、社区、学校等,积极开展系列交流和培训活动。
三、多方联动,打造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培育参与度高、影响面广、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出彩滁州人演出季活动已成功举办6年,每年跨度5个月的集中赛事和展演,成为全市市民展示才艺、追逐梦想的舞台。该活动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吸引市民参与比赛投票,今年的在线关注点击量近10万次真正达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评”的目标。充分发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群众文艺发展中的示范带作用。依托全椒、凤阳当地的特色民间文艺资源,广泛开展花灯表演大赛、全椒民歌大赛、凤阳花鼓和凤阳民歌非遗展演等群众文艺普及推广活动,带动基层群众文艺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