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在追求新鲜与个性的当代大学生中,仍会有着一群执着热爱传统艺术的“学生花鼓妹、戏迷”?你可曾想过,在青春激昂的校园中,会有一方舞台让莘莘学子们展示传统艺术的风采?
传统艺术,现代舞美,凤阳元素,精神主线。12月29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安徽科技学院主办,安徽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科技学院团委、市文广新局、县委宣传部承办的“中都鼓韵”凤阳花鼓主题演出在滁州大剧院隆重开演,为滁州人呈上一场兼具传统地方特色和现代青春气息的新年演出,此次演出为《中都鼓韵》首场整体对外演出。市政协主席何希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树,副市长金力,市政协副主席高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开广,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吴小林,副县长王兴德及驻滁高校师生、滁州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各界群众千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观看演出。
演出以花鼓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通过历史之远、记忆之殇、改革之先、安科之光、复兴之愿五个篇章,回溯凤阳悠久历史,阐述改革,展望未来,再现花鼓艺术的悠久历史。古装舞《花鼓献瑞》尽显花鼓鼎盛时期的尊贵与辉煌,原创《凤阳赋》和《这是精神辈出的地方》辞章优美,气势磅礴,追溯了凤阳的历史变迁,颂扬了安科精神和情怀;经典曲目《火火的花鼓敲起来》、《鼓舞青春》展现了凤阳花鼓经典舞蹈动作,用欢快、喜庆、动感的节奏歌唱新凤阳和新生活;由安徽科技学院花鼓艺术团自编舞蹈《茉莉花》和《花鼓梦》用唯美的舞蹈设计表现出了花鼓艺术的美奂美轮,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执着追求;情景剧《红手印的故事》和女声合唱《有一个小村庄》讴歌了小岗人民追求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再现了“大包干”带头人摁下“生死契约”的经典场景,赞扬了忠诚于人民的好干部沈浩奉献青春和生命的高尚精神;舞蹈集锦《盛世欢鼓》汇聚安塞腰鼓、花鼓灯、朝鲜长鼓、现代水鼓,表达出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奏幸福祥和的盛世欢歌。花鼓大事记《闪光的记忆》梳理了安徽科技学院传承花鼓艺术的标志性节点,带领全场观众回顾了花鼓艺术团成立十年来的温馨记忆。
据了解,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花鼓是鼓乡凤阳的一张靓丽名片,2006年“凤阳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让青年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洗礼与熏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全面成长成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地处凤阳县的安徽科技学院确立了“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的文化传承理念,于2005年成立了大学生花鼓队,前后千余名师生演员加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凤阳花鼓文化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全国校园文艺汇演、皖台交流以及送文艺下乡演出等70余场,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项;2012年《中都鼓韵》主题演出创作团体正式组建,并成立花鼓传习基地,为“花鼓妹”与老艺人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为大学生了解花鼓营造氛围。同时,创作团队还分别走访了凤阳各地的多位老艺人,老艺人中有的参与过国外巡演,有的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现场表演,经过集体采集创作,《中都鼓韵》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再现花鼓说唱艺术的原始形态,以及花鼓折射出的社会制度的变迁,集中展现了凤阳这块土地特有的求索精神、改革精神,2015年11月,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青春演绎获评团中央“五个100”国学教育百强称号。现在,安徽科技学院《中都鼓韵》花鼓主题创演团队正结合现代文化演出市场的特性和要求,主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订立了演出流程,固化各个操作环节,形成了清晰明确的执行台本,每年力争实现演出节目60%以上的创新,准备把演出推向全国。(韩延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