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琅琊区立足“文化强区”战略,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琅琊文化生机蓬勃,绚丽多姿;琅琊文化浸润民心,扮靓生活。
文化民生工程成效明显。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8年,琅琊区以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专项建设补助两项文化民生工程为抓手,把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作为全区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同时提出“公共文化、琅琊神韵”的理念,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以两馆为龙头、文化站为依托、广大文化辅导员和志愿者为人脉的三级文化网络服务品牌,树立琅琊文化形象,彰显琅琊神韵。琅琊区抢抓春节人员集中的黄金时节,实施送戏进村,2018年4月份就在全市率先完成16场演出任务。组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0多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片率达79%。农村远程教育村级服务点根据各村具体需要及时完成设备采购并配送到位。2018年,该区文化馆在安徽文化云、公共文化场馆改造、图书馆建设及数字化配置上均做出显著成绩。为使文化民生工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最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琅琊区利用送戏下乡、文艺小分队进基层和社区文化网格化巡演等形式和社区自身的文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琅琊区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2018年建成西涧社区、白云社区、建设路社区、营房社区等4个市民文化乐园区级示范点,其中,前3个被列为市级示范点,西涧市民文化乐园被确定为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同时,该区组织4家农家书屋创建市级农家书屋示范点,建成苏宁共享书店、席殊书吧等三个区级全民阅读示范点。琅琊区把阵地活动看作是展示文化馆自身形象的门面,区财政加大投入,打造省内区级馆一流的活动阵地,设有中国蒲公英(滁州)培训基地、多功能排练厅、专业录音棚、图书电子阅览室、书画室等活动场所。2018年,文化馆除了紧抓馆办文化团队不放松之外,持续开展馆内免费培训班工作,全年共举办国服、合唱、瑜珈、民舞、古筝、书画等各类免费培训班12个,培训场次近400次,累计培训学员近2万人次。琅琊区各社区充分利用建设场所,组织开展了书画竞赛、图书阅读、体育健身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据统计,全区已建成基层文化活动阵地 100多个,10人以上有组织的艺术团、表演队、票友会等业余文艺团队多达57个,参与人数1200多人。夏秋纳凉晚会、春节花灯踩街、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展演、廉政文化汇演等已经形成一批叫得响的群众文化品牌。
文物与非遗保护硕果累累。翻开历史长卷,阅尽古今人物,琅琊有着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纬人才荟萃、道德先贤辈出。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琅琊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共发掘整理出296个非遗名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七个门类,其中琅琊山初九庙会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琅琊酥糖的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2018年,该区加强文物巡查和管护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募了两名文物保护员,强化全区2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工作。对新申报成功的朱家小楼、孟公坝和五川桥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省里规定统一制作了文物保护标志并安装到位。经过多方努力,促使琅琊寺文物法人违法(违法建设)得到纠正。结合《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活动,组织参加省、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完成“薄荷糖制作工艺”“撂石锁”“赏石艺术”等3个区级非遗项目申报评审等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