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新增五项省级非遗项目

2020年1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7/11/21

省级非遗家族名录,我市再扩容!日前,省文化厅发布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凤阳县楼西回民锣鼓、全椒县舞蹈八朵云、来安县手狮灯、天长市甘露饼制作技艺、南谯区民俗南谯二郎庙会五项非遗项目成功上榜。

非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地域文化具体生动的传承体现,保护利用好非遗,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此次上榜的五项非遗项目,包含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展现了我市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等特点,是我市重要的文化瑰宝。

记者了解到,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非遗保护工作,对全市非遗项目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建档。截至目前,全市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82项,经逐级申报评审,目前已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24项、市级68项、县级252项。

新增五项省级非遗项目一览:

民间音乐——凤阳楼西回民锣鼓

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楼西回民锣鼓班子阵容整齐,乐器组合合理,配合默契,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楼西回民锣鼓的主要乐器有花鼓1个,大锣1至2面,大镲1至2副,小镲1副,云锣1至2面,镗锣10多面,另配一只约2米长状如唢呐的长管铜号,俗称“尖子”,演奏以鼓为主。鼓手在楼西回民锣鼓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其他乐器如众星捧月,各显其能,相随相伴。

凤阳县府城镇楼西街是回民较为集中的居住地,锣鼓班子成员全部由回民组成,锣鼓技艺主要靠家族口授手教传承。

民间舞蹈——全椒八朵云

八朵云是全椒县的民间舞蹈之一,是集歌舞表演伴以打击、民族器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据考证,八朵云是一种防御武器盾牌。宋末战争不断,全椒百姓自发组织抗击,并自制各种武器用于对敌作战,其中就有似云状的盾牌。后人为纪念前辈正义之举,将云状盾牌改制为花灯,逢节庆与祭祀时进行表演。

八朵云的表演特征灵活多变,既有广场表演,踩街唱门头的共性,更具有适合舞台表演的艺术个性。早期八朵云的音乐以京剧曲牌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地方戏,如黄梅戏、庐剧花腔等。新中国成立前后,八朵云的演唱引用了几十首民歌小调,其舞者身穿彩色的服装,唱着悦耳的民间歌曲,舞动象征吉祥的道具,充满了乡土气息。2008年,八朵云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

民间舞蹈——来安手狮灯

手狮灯,原名狮子灯,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手狮灯狮身用竹制纸糊,身长约1.5米,身高约1米,狮子两前足捧一绣球,绣球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纸,内点蜡烛。狮子肚皮下安有两根木棍,舞狮者两手各持一根木棍,将狮子举起舞动。

来安县每年正月初八拜庙起灯,正月十五拜庙歇灯,沿袭至今成为当地的民俗活动。正月初八拜庙起灯后,手狮灯进村入户,走街串巷,为村民表演。手狮灯表演时,前有五色彩旗引路,后有6只“狮子”和3只红灯笼相随,阵容庞大,喜庆壮观。手狮灯的表演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狮子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杂技表演艺术的一些技巧。

手狮灯起源于民间,反映生活,贴近现实,真实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朴素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手工技艺——天长甘露饼制作技艺

天长甘露饼以其“色香味形俱佳,风味独特”等特点,在1982年全国传统糕点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优质明细传统糕点”。

甘露饼自清代成为朝廷贡品。相传道光年间,戴兰芬中状元后,为感谢皇恩,便将家乡特产“龙岗雪饺”带入宫廷,进贡皇上品尝。皇上品尝后,觉得酥脆香甜、油而不腻、味美可口,如得甘露。皇上赞其是色形味俱佳,赐名“甘露饼”。

甘露饼生产工艺复杂,一般将精白面粉加油加糖和水拌匀擀成薄如明纸的酥皮,再按一定形状九层叠折,平锅小火煎之,少顷,酥皮层层绽放,犹如出水的芙蓉,盛开的牡丹,出锅后撒上用糯米粉和白绵糖配制成的霜粉,再缀以青梅红丝即成。2008年,甘露饼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

民俗——南谯二郎庙会

南谯区腰铺镇的二郎庙会,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举办。二郎庙会也称“备耕节”,形成于民国初期,过去主要是善男信女到当地二郎庙烧香拜神、祈祷消灾延寿的一项民俗活动。因腰铺境内原有二郎山祈福寺,也称二郎庙,老百姓在春季进庙烧香祈福。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二郎庙会成为送文化、送科技、农资展销、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平台。

融民间信仰与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二郎庙会,近年来每年参会人数有十万人左右,产生了较大影响。2008年,二郎庙会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