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获“中国十大旅游景区”团体奖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管委会 2016/4/27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发展网主办的首届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暨系列颁奖盛典于4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安徽黄山以及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杭州西湖、厦门鼓浪屿、四川九寨沟、三亚亚龙湾、云南丽江、湖南莨山等著名旅游景区获2015“中国十大旅游景区”团体奖项。

论坛旨在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培育实体经济新能动等重大议题进行了研讨。

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发来贺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等出席论坛。论坛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等作论坛主旨演讲。来自产学研等各领域的数百位嘉宾出席了本届论坛。

论坛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光明网、新华社、新华网、和讯网、财经、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网、新浪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网等媒体大力支持。

链接:获奖旅游景区简介及其主要成就

梦幻黄山—美丽家园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群峰林立,神奇幻化;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8米。黄山山脉方圆1200平方公里,依法划入的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区总面积160.6平方公里,依法划定的外围保护区总面积490平方公里。

这是一座全球绿色名山。境内植物荟萃、生灵共舞。1805种高等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323种脊椎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黄山还是长江、钱塘江(古称“浙江”)水系在安徽境内的分水岭,黄山名录遗产地为黄山地区生态服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水土与气候条件,为钱塘江上游—新安江、长江下游最大支流—青弋江提供了洁净的水源。创建了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入选首批全球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并启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工作,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黄山GEF项目)获全球环境基金审批实施。

这是一座中华文化名山。黄山古称“黟山”(黛色大山),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此“修炼而仙”,747年,唐玄宗李隆基据此敕改黟山为“黄山”(黄帝之山)。千百年来的人文活动,映射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审美体验,遗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遗存,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作品,孕育了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奇葩—“黄山画派”。1990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首批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没有见过黄山的奇峰怪石,你就不会懂得中国山水画的美;不曾领略黄山的云海松涛,你就无法进入中国诗词歌赋的意境。”

这是一座世界风景名山。峰峦叠嶂,巧石林立,青松争奇,烟云万象,构成了万千幻化的壮丽景观,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1019处自然与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为黄山赢得了“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的美誉。1985年作为惟一山岳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览者以及艺术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每年有超过300万来自全球的访问者充分享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天然美景、体验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

这是一座改革开放名山。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黄山并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掀开了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序幕。此后,黄山人谨遵“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嘱托,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与美国优胜美地、加拿大班芙、瑞士少女峰等名录遗产地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可持续旅行国际等携手创立可持续目的地领导者联盟;牵头发起设立中国山岳旅游联盟;与各专业院校合作建设“黄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这是一座科学管理名山。以国际化导向、系统化战略、智能化支撑来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不断追求卓越管理品牌。合作起草《旅游景区服务管理规范》、《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风景名胜区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目的地管理奖”、亚太旅游协会“旅游业社会责任奖”以及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国家级奖项。

这是一座可持续发展名山。持续推进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观测区、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实验区建设;携手创建了首个世界优秀(景区)目的地,入选首批“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参与制订(修订)《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准则》(1.0版)、《全球酒店业与经营商可持续发展指南》(2.0版)。黄山“生物与地质多样性保育、文化与文明多样性交流、公众教育与游览体验度提升、公平受益与社区幸福度增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宣传推广。

展望未来,将更加有效实现资源与环境保护、社区管理与多方合作、游客管理、组织效率提升等目标,不断致力于“名录遗产地典范、旅游目的地标杆”的创新实践,大力倡导弘扬新时代“黄山精神”—以包容的精神来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地质多样性、景观与审美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重服务价值的最佳结合;以担当的精神来统筹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以创新的精神来审视各种变化,应对关键挑战;以开放的精神来分享梦幻黄山—美丽家园,共襄生态文明与教育体验的美好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