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就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得知日本是当今世界对垃圾处理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2010年4月15日至20日,我随鹰潭市职业教育考察组,赴日本国爱知县名古屋市、兵库县尼崎市等地学习考察职业教育情况。期间,我怀着职责感和求知心,充分利用这次不可多得的机会,调研了当地的垃圾处理。一是在预先安排的主题考察计划中,我个人调剂出一天半的时间,先后到爱知县管辖的知多郡美浜町奥田村、日间贺岛的农村和农户家,名古屋市市区街道以及商业区(商店)、居民社区,兵库县尼崎市市立清洁中心第二垃圾处理工场等,实地调查垃圾处理情况;访问了美浜町役所(类似我们的行政服务中心)环境保全课,就当地政府对农村垃圾处理所承担的职能进行了咨询;二是在主题考察活动中,把了解垃圾处理的情况纳入考察内容,每到一所学校,在对校园实地察看的基础上,提出相关问题与师生进行交流;三是索求当地垃圾治理的相关资料,通过简单翻译,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另外,利用了两个早上时间,深入住地社区的垃圾集中点和居民家,进行实地调查。我先后接触了家庭主妇、家政佣员、教师和学生、商店老板和员工、饮食店老板和厨师、环卫工人、公务人员等36人。通过他们,让我对日本两市城乡垃圾处理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总的感觉是:所到之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交通沿线还是水面岸边,也无论是居民庭院还是公共场所都非常干净,看不到垃圾,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喧嚣。日本政府对垃圾处理之重视,公民对垃圾的分类之细致,社会对环境爱护之自觉,真是名不虚传。
一、当地的主要做法
这里所指的“当地”,是我所到的参观考察之地。他们对垃圾处理所体现的核心是:政府实施,城乡一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
(一)国家对垃圾分类的标准规范。
在日本,对垃圾的分类,国家有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有政令、条例,在一个县的区域范围内,每年都会制定统一、规范的垃圾分类标准。爱知县辖区内,垃圾的分类大致有五种:1.资源垃圾。主要包括饮食用的空瓶、空罐(铝罐、铁罐)、PET瓶、塑料包装袋、报纸、杂志等;2.可燃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垃圾,废弃的衣物、鞋袜、皮革制品、软质塑料、树木、竹子、草、纸类(指无法回收利用的纸质类);3.不可燃垃圾。主要包括:不燃物(金属类、玻璃类、陶瓷器类)和特定物(干电池、荧光灯管、磁带类等);4.大型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家具、家电4大件、电脑、微波炉以及自行车等;5.有害垃圾(亦称不可处理的垃圾)。主要包括:轮胎、灭火器、蓄电池、危险物(装有可燃物、有毒物等的罐子)、太阳能热水器等。另外,还有临时垃圾。主要是狗、猫等动物的尸体。
(二)公民对垃圾分类和投放要求严格。
各地对垃圾分类、投放和清运都印制了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和时间安排表。城乡居民按照要求,具体做好五件事。1.根据垃圾分类的需要,各居民户自配3—4个垃圾桶(商店更多);自费到商店购买统一制作的垃圾包装袋,并将袋子套置在垃圾桶内;不同类的垃圾,其包装袋以不同的颜色或文字说明,加以区分。2.可燃垃圾先进行处理,再分类存放。如树枝、竹子类垃圾,要裁剪成粗细在5cm以下、长度在70cm以内捆绑好存放;杂草类垃圾,必须去泥土后切碎用袋存放。3.回收利用垃圾需要整理好,再分类存放。如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箱类垃圾,需用细绳捆包成十字形存放;饮食用的瓶、罐类,要揭去标签、分出瓶盖,进行清洗后装袋存放。4.粗大垃圾,户主事先向当地环境事务所电话预约好,再按约定的时间将物件搬至指定的地点。5.居民每天早上8点以前,将自家全包装好的垃圾,投放到社区指定的集中点。法律规定,居民(单位)对垃圾非法丢弃属犯罪行为,发现非法丢弃时,要对其进行处理。
(三)公司对垃圾清运定点、守时。
在爱知县及其管辖的市、町、村,垃圾清运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法,聘用专门的清运公司负责,根据不同的垃圾,每一类都有规定的集中地点和时间,每一类垃圾的“终点”都有明晰的路径,分别由不同的装载车辆和专业环卫工人,于每天上午8时开始,逐点收集装车,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工场或资源回收(拆解)站。以爱知县知多郡美浜町为例,该町东部地区各村可燃垃圾的清运时间是每星期一、三、五,资源垃圾是每月第2、4个星期二;而该町西部地区垃圾清运时间,则与东部地区错开。辖区内各地亦如此。
(四)政府对垃圾处理综合利用。
在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前提下,充分利用垃圾中有用物资回收利用或再生利用。处理大致有以下四种方法。①可燃垃圾作焚烧处理。专门的垃圾处理工场,通过废热锅炉焚烧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热能,有效地利用到高效率的蒸气涡轮进行发电。产生的电量基本可以保障工场内的用电需求,焚烧后的灰碴,经处理可作路面、场地的铺垫材料;经加工可制成砖型建筑材料。②资源垃圾作回收利用。有些物品回收后,经加工再生利用;有些物品回收后,经工艺改型利用;有些物品则经过严格的洗消后,重新利用。③有机垃圾(厨房垃圾)作制肥处理。美浜町许多种地的农户,在政府的支持下,购置专用的垃圾制肥机,将有机垃圾,经加工制成有机肥,用作果蔬或粮食作物的肥料。有条件的城镇,还建造了专门的垃圾制肥厂。④对既不能回收利用和制肥的,又不能燃烧处理的极少量垃圾,经严格的处理后,采取深层填埋。
二、我的主要观感
日本之行,尽管是短暂的几天,更因为受到语言方面的束缚,但对我而言,仍获得较为深刻的感受。
1.公民的自觉行为,为垃圾处理夯实了牢固的基础。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已经成为公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乃至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每个家庭吃饭前要摆好碗筷,用完餐要收拾餐桌、洗涮碗筷一样,基本是一切有行为能力的人都会自觉做好的一件事。即使是在日本求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入其国境,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在他们那里,偶尔出现对垃圾分类或投放的失范行为,不但会被视为是一种很没有面子的事,而且会受到指责甚至警察的处罚。日本公民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完全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
2.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起步早、过程时间长。据我接触的人员介绍,当地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甚至更早些时候,政府就号召并组织全民开展垃圾分类。各级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将垃圾分类处理列入文明行为之列,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日本公民对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是习惯成自然。
3.政府作为垃圾处理的主体,舍得投入大量的资金,使用高新技术。各地政府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装具、车辆配置方面,不惜高额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引进和开发垃圾综合处理新技术和新设备。如兵库县尼崎市于2005年建成使用的第2垃圾处理工场,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高七层),建造了两座循环式垃圾焚烧炉,日处理垃圾480吨,发电能力14100千瓦时,一次性资金投入折合人民币近30亿元。美浜町南北区人口总共不足5万,几年前,建造了一座焚烧式垃圾处理工场,一次性投入资金折合人民币1.7亿元,同时,该町每年还要支付垃圾清运公司相当于人民币8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其管辖范围内的垃圾清运。日本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入不惜成本。
4.重视国民教育,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据日本福祉大学附属高中的平野校长介绍,小孩从进幼儿园到上高中,各个阶段都有垃圾分类的培养和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引导孩子,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小学、初中期的学生要接受环保知识教育;初中、高中期的学生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处理实践活动。比如,该学校每年都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到海滨浴场或驻地公共场所清拣垃圾,其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工场等;学生宿舍和教室的垃圾分类、投放则是学生必须做好的事。政府对全民的宣传,则是通过各地印发的宣传资料(图解画册),进行引导式的教育。我接触的家庭主妇和几位中国留学生,他们不但能熟练照图分类垃圾,而且能进行准确的讲解。日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成功奥妙在于全民教育。
5.城市街面不设置公用垃圾箱,农村公共区域也看不到公用垃圾箱。我此行所到之处的垃圾箱、桶,全部放置在居民屋内、街市商店内、学校(单位)办公室内,或某一个既方便使用又比较隐密的地方。只有在车站、景区休息点才放置不同类型的垃圾箱。因为,无论是市区还是农村,居民、单位、学校、商店,各自都将产生的垃圾,按要求进行分类处理到位,一般情况下,垃圾不会散落在街面或公共区域范围内,所以不需要在公共区域和街面放置垃圾箱,农村不需要设保洁员,市区也看不到清扫街面的环卫工人。
6.农村居民轮流值班,负责所在地垃圾集中点的管理。美浜町奥田村筑都胜美家的主妇向我介绍,该村多年来坚持每户轮流值班制度,按照统一安排的值班排序表,她家在本年度要承担两个值班日。凡承担值班的居民户指派一名主妇,负责做好两件事:一是每天上午8时前,到所在村庄垃圾集中点,检查各户送来的垃圾是不是分类到位、包装好了没有,若有问题进行纠正;二是当清运公司将当日的垃圾清运完之后,负责清扫集中点上的残留物并包装好带回家,第二天再投放到集中点上。调查中了解到,该村居民都以这种全义务的劳动为荣。
三、我们学习借鉴什么
中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国情,鹰潭和名古屋也有着不同的市情。因此,在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方面,采取不同的国策和不同的处理方法是正常的,尤其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国家及我市都不可能照袭日本垃圾处理的做法。更何况,我市农村垃圾治理的模式和方式,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民情,即使是与日本现行的垃圾处理政策比较,亦有独到的比较优势。然而,我还是认为,他们有很多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确能给我们不少的启示,值得我市在治理农村垃圾过程中借鉴。
1.广泛深入地开展公民教育,以此达到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严格规范全民垃圾分类的行为,人人都从自己做起,人人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使我市农村垃圾处理“2+5”模式和“三三六”方式落到实处。
2.坚持源头把关,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实现垃圾综合利用,真正实现垃圾处理程序化、无害化、资源化。
3.从学生抓起,普及学生教育和养成,开展好中、小学生的“三项活动”和老师“两项活动”。真正使校园垃圾分类处理成为农村垃圾治理的“三个基地”。
4.加强市场运作,提高垃圾中“有用物资”的回收率。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市场培育,加快网点建设,重点抓好垃圾中“五大类”废品的回收和有机垃圾的开发利用,真正形成垃圾处理资源化,形成“垃圾—沼气—果蔬”或“垃圾—肥料—果蔬”模式。
5.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提升设施的处理功能和使用效益。各自然村必须规范设置回收物品存放间;保洁员规范配置“分格式”的小板车;农户家中死亡的动物尸体,必须经处理后深埋,真正使以自然村为单元的垃圾处理走向规范化。
6.选择1—2个集镇,在集镇居民垃圾分类存放和改进集镇垃圾清运工具的基础上,试行垃圾定时分类清运。生活垃圾。①厨房垃圾,每户设专用小桶存放,饮食店设专用大桶存放,一日清运一次,清运工直接运送到沼气发酵窖或沤肥窖内;②灰碴垃圾,居民户设专用小铁桶存放,饮食店设专用大铁桶存放,运送车安装专用桶装载,两日清运一次,清运工直接运送到堆放场。以上两种生活垃圾,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人负责清运。可回收利用垃圾和可燃烧垃圾。居民户、商店、机关(部门)均设两个专用桶(套装)存放,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人负责,一日清运一次。有害垃圾。居民户、商店、机关(部门)等都要设置存放的器具,确定专门的清运人员,一个月收集一次并确定具体时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