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纪实(上)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2019/4/1

清清新安江穿城而过,城区内,道路平坦宽敞,建筑鳞次栉比,街区美丽多姿,公园绿地随处可见,一个个居民小区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推进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承载力明显增强,城区面貌更加美丽,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规划引领 优化格局

站在中心城区横江、率水、新安江三江交汇处的老大桥上环顾四周,东面是古韵悠长的屯溪老街;西面是修旧如旧的黎阳in巷;北面,即将完工的黎阳桥连通老街、黎阳两大商圈;南面,外边溪承载历史与现实延续城市文脉。随着屯溪老街滨江西路改造提升、外边溪整治提升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江口片区将成为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丰富、规模更为宏大的文化休闲旅游聚集区。

我市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自然与人文融合、历史与现代传承,围绕“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集聚地,皖浙赣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规划城市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2700余万元,完成了空间特色、公共停车场、城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等18项专项规划,建立了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控规为核心,以专项规划为支撑,以保护规划为特色的规划体系。以彰显城市特色的空间特色规划、突出城市生态绿色发展的海绵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对城市建设发挥着保障和引领作用。

科学建设 提升品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领域里。(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由于建设年代等原因,中心城区部分道路曾一度坑坑洼洼、破损严重,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出行。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人行道绿化及提升改造工程,对28条道路人行道及28处绿化提升点,分批开展更换人行道面层铺装、弱电管线下地、优化道路交口、提升景观绿化、完善灌溉设施等工作,有力提升了道路人行道品质。

为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近年来,我市先后(改)建成205国道和梅林南路,开工建设桃花岛南桥、黎阳桥、八一大桥等跨江桥梁,提升迎宾大道、滨江路等32条道路,贯通仙人洞南路、新园东路等7条断头路,完成了黄山路地下空间利用暨交通整治、市医院周边路网、桃花岛节点改造,进一步畅通城区路网。结合道路改造,增设路内公共停车泊位,引进社会资本4.5亿元建设公共停车场,已建成乐善里、昱中花园、滨江“智慧+”立体停车楼等,切实缓解停车难。

围绕绿化提升,中心城区均衡布局公园绿地、拓展绿色空间,完成了江心洲广场、戴震公园、南滨江公园等一批公园广场提升改造。全市新增、改造提升园林绿化面积538万㎡,新建、改造街头游园57个,建成绿道312公里。

针对污染防治,我市围绕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市区和县城黑臭水体排查,实施占川河、佩琅河、朱村河等较差水体和102个沿江排放口整治;全市新建污水管网206公里,雨污分流191公里。新安江流域5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建成运行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一期),年处理垃圾22万吨。

为保障城市安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和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治理完成齐云大道等11个城市易涝点,完成新建和改造排水管渠192.3公里,雨洪行泄通道40.7公里、雨水渗透和利用面积7.08平方公里。完成县级以上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及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工建设迎宾大道等综合管廊10公里。

我市被列入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生态修复、治理城市病、补齐短板为目标,按照城市双修总体规划,共选定“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示范项目33个,总投资约85亿元,通过城市双修示范项目的实施,不断补齐了市政设施短板,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有力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胡利龙 叶有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