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重鼓风帆再起航——来自歙县茶业的调查报告(三)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管委会 2016/4/27

□ 本报记者 

搏击传统市场

“在济宁茶叶市场上,价格基本歙县人说了算。”4月16日,专程从山东济宁赶回来参加大方茶技艺大赛的叶源成自豪地说。

取得济宁茶叶市场“定价权”非一日之功,这得益于一批同叶源成一样的歙县茶商的多年打拼。“我们在那边,人不算最多,但每一家都比较有实力。”叶源成说。

秉承徽商精神,一些歙县人走向市场,搏击风浪。三阳镇的洪三元就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在茶界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他,不仅建起了自己的茶厂,还在中国北方最大茶叶批发市场——山东济南茶城,挣下了响当当的名头。在北京有一条著名的马连道茶叶街,歙籍茶商已超过30家。2012年1月6日,歙县茶企黄山市芽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干了一件大事——投资1800万元新建北京黄山茶城并正式揭牌营业,如今该茶城茶企入驻率超过90%,其中安徽茶商占30%以上。北京黄山茶城的建设不仅成为黄山市与北京市西城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示范项目,更是大力宣传歙县徽茶文化、服务茶业客商、共兴茶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拓展内销茶市场的同时,歙县茶叶积极走出去,抢占国外市场。组建于1998年的黄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安徽省首家获准拥有茶叶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利用这块招牌,公司不断创新研发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安徽省重点茶叶出口企业之一、黄山市外贸出口重点企业。

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并开放市场后,歙县先后有300多家企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特别是乡办、村办企业率先走向国内茶叶主销区,并逐渐形成上海、北京、天津、山东、内蒙、新疆等歙茶批发集散地。九十年代随着名优茶的大开发,民企的成长及各大城市茶叶大市场的建成,芜湖、合肥等地又成歙茶主销区。“几乎每一个行政村甚至自然村都有茶叶能人。”县茶业办主任江稳华说,目前该县有近5000人的销售队伍活跃在全国各地。

然而,歙县人并未满足于此。近年来,他们又思虑着引进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企业,以发挥“鲶鱼效应”,搅动渐趋平缓的市场,促使歙茶在市场上始终保持闯劲和活力。2014年,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上市茶企——坪山茶业集团旗下的福建大自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新注册的安徽中翠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近2万亩茶园经营权流转手续,并投入5000余万元,在歙县经济开发区购置了厂房,新建了清洁化、标准化厂房和办公楼,新上红茶、绿茶全自动生产线各一条。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我们将发挥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为歙县茶农增收、茶业增效作努力。”公司总经理廖美发说。

开拓线上市场

除全力建设茶叶城、拓展实体店外,歙县正利用“互联网+”,积极拓展线上茶叶销售市场。该县抢抓被列入全省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试点县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主体等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农村电商运行架构初步形成。去年5月,歙县与浙江衢州百特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黄山百特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完成全县89%以上地域覆盖,建设网点161家。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县实现线上茶叶销售3000余万元,今年至目前已销售2000余万元。“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线上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县茶业办主任江稳华说。

一批80后甚至90后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今年33岁的汪伟有一个梦想:让黄山茶叶香飘四方。于是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九狸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茶叶为经营主体。他认为家乡的茶叶品质好、卖相佳,市场有保障,只要把品牌打出去,销量不是问题。1989年出生的胡飞星是歙县蔚源茶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共同体,促进茶农致富、企业增效,带领当地茶农走向致富之路。他正着手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搞线上营销。“准备投资20多万元,等茶忙季节一过,马上开始做。”他说,这是趋势,也看好这块。

借助“互联网+”,歙县茶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迸发出新的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