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之际,记者连线黄山籍军人,听他们讲述在天南地北的军营故事。
张卫:西北边陲巡逻忙
回首这几年历程,部队给了在徽州区出生的张卫很多难忘记忆。如今,成为班长的张卫祝福所有战友节日快乐。
从新兵开始,张卫就主动申请到新疆一线的边防连队去巡逻执勤。8月1日,张卫和战友们早早起床,这一次是他带队巡逻边防。经过充分准备后,张卫和战友们出发了。张卫所在连队肩负守卫边防任务,官兵们早就练成边防通,骑马、乘车、徒步样样不在话下。当天12时许,张卫所在的巡逻车穿过达坂,沿公路行进时发现,靠近我侧边防线的路旁草丛中出现三三两两的人,看到巡逻车前来立即四散躲开。“有情况。”张卫立即安排人员警戒、查看,尖兵侦察后回报,原是我方采药人员见到边境线附近药材较多,就不知不觉靠近边境线。张卫了解情况后迅速上报,并组织巡逻人员将采药人员集中起来,讲明边防证政策,也进行了批评教育,随后将采药人员引导至远离边境线的位置。中午时分,巡逻车队在一处平坦地带开始午餐,随车携带的干粮是战士们的唯一午餐。就着矿泉水,大家开开心心席地而坐,不知是谁起了个头,一首《咱当兵的人》在队伍中传唱起来。
从上午出连队到下午返回,全程数十公里的边防巡逻路,让张卫觉得责任重大,这支位于新疆西北边防的小分队就用特殊方式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柳诗扬:放哨站岗守南国
徽州区小伙柳诗扬既有军人的血气方刚,又有文采,2014年9月参军,如今在海南军营服役。从皖南山区到大海环绕的南方城市,柳诗扬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融入其中。作为海南某部工兵营战斗员,他每天学习战斗本领,挖壕沟,筑掩体,用优异成绩来回报部队和家乡。
今年“八一”建军节是他在部队度过的第二个建军节,他告诉记者,部队放假半天,可能晚上还要加餐,这对于任务相对繁重的部队官兵来说是个幸福时光。临近午饭时间,他上哨,穿上厚重防弹衣,戴上头盔,手握钢枪。虽然海南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但丝毫没影响他睁大警惕的双眼。他说,作为军人,做好本职工作、安心服役、苦练本领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回想这两年在部队的点点滴滴,他最难忘的还是在一次演练中,作为工兵营的骨干力量,他和战友们带头挖掘掩体,满手血泡,几天几夜都在阵地上作业,差点晕倒。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在指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受到表彰。
柳诗扬说,都说当兵不后悔,后悔不当兵,他从个人经历中感受到当兵前后的变化。以前自由散漫,现在纪律、时间等观念都很强,身体素质也非常好。这都是部队带来的好处。
汪南方是徽州区岩寺人,今年31岁,在黑龙江某边防船艇部队服役。这里,一年长达六七个月的冬天,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0℃左右。
自2003年考入军校,汪南方已在部队服役13年。他带领官兵精武强军,多次受到军地表彰:2013年参加黑龙江流域抗洪,被驻地所在市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2014年参加师级单位组织的技能比武,获全能第一名。当年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标兵。
说起2013年黑龙江发生的大洪水,汪南方介绍,接到抗洪命令前几天,他因训练受伤,还犯胃病,但作为连队带兵干部,这时一定得上,做个表率。汪南方所在部队来到黑河市一个村子,这个村子虽然灾情不是最重,但因大堤曾在30年前的洪水中溃破,因此成为此次抗洪抢险的重点。从8月9日发洪水到8月底洪水退去,汪南方和官兵们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抗洪一线,扛沙袋,加固堤防,累了就地休息一会,饿了啃点干粮。为争取时间,官兵们渴了也不愿多喝水。20多天下来,官兵们瘦了、黑了,手脚磨破了,肩膀脱皮了,但抗洪抢险取得了最终胜利。部队撤离时,百姓夹道欢送。
汪南方还有晚睡习惯,每天半夜都要去查一次铺,给战士们盖被子。因所在部队训练条件艰苦,官兵训练时有受伤情况,看病治伤需乘火车去哈尔冰的队属医院,但当地火车票又不好买,因此每当战士生病或休假,汪南方和其他连队干部都要去帮战士买火车票。
在部队带兵,没一点本事怎能让人信服?因此,汪南方苦练军事技能,成为连队中的佼佼者。2012年至2016年,汪南方在连队担任指导员,所在连队2年被评为军级单位基层建设标兵连,两年被师级单位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先后有8人考入军校,2名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提干。
王建伟:军旗见证他成长
王建伟是黄山人,现服役于无锡武警部队,班长,四级军士长。当兵13年,他最大的感悟就是“人生重在选择,贵在坚持”。
2003年,初入军营的他在新兵连3个月后下连队,每天直线加方块的生活让他一度觉得不习惯。时间久了,他把军人当成一种神圣职业,每天按要求完成任务,坚持训练学习。“革命军人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先后执行多项重大任务,多次到西藏驻训,到深圳、浙江、福建等地海关执勤。
“八一”建军节之际,他向家乡人民汇报:部队造就了他坚韧的品质,也给了他诸多荣誉,比如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2015年荣立三等功,被部队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先进典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