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市第四批百佳摄影点(扶贫村)现场会在歙县杞梓里镇坡山召开。市摄影产业领导组、市摄影产业办、市文联及相关区县分管领导,区县摄影办负责人、第四批8个百佳摄影点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摄影点所在地负责人齐聚一堂,通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共谋摄影扶贫良策……
竦塘村:教育研学“一条线”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
特色名片:徽州教育村
打造品牌:古徽州教育研学黄金线
竦塘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该村背倚《新安志》所称“歙县第二名山”的金竺山,登山而上可瞰黄山市所在地屯溪区的大半面貌及黄山天都峰。竦塘古有十二景,旧时有“十里长街”之盛,有“徽州教育村”之誉,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第一状元县到徽州府,从陶行知启蒙馆到陶行知纪念馆,从休宁中学到歙县中学,从潈川小学到新安小学,从伊坑小学到隆阜四女中……这是一条民国时期徽州教育的跋涉之路,这也是一条徽州教育的传承之路,这还是一条徽州文化的解码之路。而竦塘,正是这条“古徽州教育研学黄金线”上耀眼的一颗明珠。
令人惊叹的是,竦塘村郑村常住人口仅有200余人,却出了四五十位教师,既有教授博导、专家、学者,遍及海内外,也有中小学教师,在徽州本地兢兢业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都有人从事教育事业。
近年来,竦塘村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基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业、小黄牛特色养殖业,加快建造幸福竦塘村,打造黄山北站后花园。下一步,将通过百佳摄影点的推动,进一步打响“徽州教育村”特色名片,打造“古徽州教育研学黄金线”品牌,探索推进“摄影+研学+旅游+扶贫”,助力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泗溪村:行摄休闲“一条沟”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黟县宏村镇泗溪村
特色名片:生态+特产+建筑+古道
打造品牌:生态休闲行摄游
泗溪村地处一条山沟之中,连接黟县、休宁县两地,是省级贫困村。这里景观资源丰富,有溪头瀑布、黟太古道、唐源桥遗址、石狮门、棠棣岭怪石、千年香榧王等景观。还有独一无二的徽派土楼群,其建筑材料取材于大自然的泥土原土,运用古代“版筑”技术并融入“徽派马头墙”的建筑元素而形成徽派土楼特有风格,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样式,是传统建筑文化与大自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一种建筑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是对传统徽州建筑文化的一种丰富和补充,是一种不可复制的传统稀缺资源,无论是建筑形制、还是艺术审美,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标本性示范意义。
下一步,泗溪村将以列入第四批百佳摄影点为契机,利用好相关扶持政策,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打造“泗溪·历舍一日游”行摄圈:历舍土楼——泗溪观香榧王(树龄近千年,单株产千斤)——石门峡谷探秘(观石狮门)——甲溪戏水(临溪浴足、捡奇石)——观瀑走古道(途中可在东坑、历舍或甲溪村、溪头品农家乐)。同时,开发泗溪三宝(香榧、葛粉、苦丁茶)产品,并利用好泗溪与市级百佳摄影点枧潭景区紧依相连,紧邻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木坑竹海、协里等景区区位优势,串连并线实行优势互补、一体化打造生态休闲行摄游产品,以摄影助力扶贫。
炼丹石:万绿从中“一点红”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祁门县新安镇龙源村炼丹石
特色名片:文化+生态+红色
打造品牌:红绿相融 星火燎原
(吴振定/摄)
炼丹石隶属祁门县新安镇龙源村,位于海拔1300米的仙寓山脉南部,总面积19000余亩,区域内山势陡峭,林荫蔽日,其间有土楼16幢,有“V”型大峡谷和称作九龙仙池的九层瀑布。有巨石若干,其中高约10米、体积500立方米左右的一块巨石,即为炼丹石,据传为黄帝炼丹之地。炼丹石顶部平坦、面积约30平方,一侧石壁留有明代崇祯年间的摩崖石刻。
据《祁门县志》记载,1931年1935年中共农民团300余人在炼丹石一带活动,配合游击队打土豪、送情报、救护红军伤员,仙寓山顶的卡子门留存有当年红军作战的石垒战壕200余米。1935年5月,中共祁秋(浦)贵(池)中心县委,转入炼丹石活动,县委书记黄南山在此发展16名党员,建立2个党支部,领导开展游击斗争,后被判徒杀害。 厚重的党史资料和光辉的战斗历程,使其具备建设成为红色课堂、党建基地的丰厚资源。
列入第四批百佳摄影点后,该村将深入挖掘党史资料,寻找炼丹石的红色基因,收集丰富史料,建立纪念遗址,完善路标、景点标识牌,设立党史资料、文物展示馆,选定培训2名以上讲解员,建成红色课堂、党建阵地;同时,结合炼丹石自然资源,形成红色传承与绿水青山相融合的乡村旅游景区。按照红色资料展示、餐饮和基础设施的先后顺序,分期落实经费、推进,力争4月中旬初见雏形,6月上旬完成所列建设内容,迎接接待高潮。
大坑源:摄影探秘“一个人”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
特色名片:登上南极中国第一人
打造品牌:探秘农业摄影游
(胡宁 摄)
大坑源村位于歙县岔口镇西南部,与武阳乡接壤,由原大孟村、胡家山村、高演村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这里海拔并不高,但却异常开阔,缓缓的弧型如一把张开的扇子,柔柔地将半山的诸多小村庄都嵌入其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大坑源林山土屋有300多年的历史,据说战乱时期,有两兄弟从河南逃避战乱移居深山,现已发展到68户, 100多栋土屋,还保存着祠堂、寺庙,前往此村还会路遇“千步云梯”“官运石”和“起死回生树”等景观。近几年,该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当地山村旅游资源优势以及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来省内外喜爱摄影旅游者和探秘者。
大坑源村还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的故乡。张逢铿毕业于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年12月1日,他由香港乘船赴美留学,相继在新墨西哥采矿理工学院和圣路易大学地球物理及物理勘探专业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8年11月17日清晨6时15分,时年36岁的张逢铿博士双脚离开飞机的舷梯,踏上南极罗斯湾机场的大地,成为第一位踏上南极大陆的中国人。现在,大坑源村仍保留有张逢铿故居。
当天的会上,市摄影办主任倪国华就修缮和挖掘踏上南极中国第一人张逢铿故居旅游资源等提出建议,歙县分管副县长现场表态,下一步将以列入百佳摄影点为起点,利用优势资源,打造探秘农业摄影旅游品牌,为当地脱贫做出应有贡献。
双源村:访古探幽“一古道”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歙县昌溪乡双源村
特色名片:文昌古道+凤鸣岐山
打造品牌:户外徒步美食体验游
双源村地处歙县昌溪乡东部高山上,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地质多以泥质岩类和花岗岩为主,属中山峡谷地貌,山地坡度90%在30度以上,农户住房阶梯分布,村内土楼与典型徽派民居相交映,美不胜收。
文昌古道从双源村下坝的坝岭岭脚起,途经岔口镇文山店至岔口村止,全长约6公里,路宽1.8米。沿路铺设的青石板路道保存完好,是古时大洲源与昌源两地百姓日常往来、外出经商、读书赶考、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途中有6个路亭供山民劳作和走亲访友歇息。近百年来,古道沿途曾布有凉亭、茶馆、客栈、商铺,浙江商人也常穿梭于这条古道,前往歙县、绩溪、旌德等地做生意。文昌古道还是一条红色线路,由于地势险要,解放前,游击队员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古道地势高远,视野开阔,远山、村庄、道路、河流、菜畦、尽收眼底,构成一幅绝妙图画。2015年以来,来文昌古道的摄影发烧友络绎不绝,文昌古道已成为我市新的摄影旅游聚焦点。
双源村还有一个凤岐自然村,取自凤鸣岐山之意,掩映在山林之中,给人以“幽、险、秀、野”的自然美感。这里山珍特产丰富,有香椿、蕨菜、春笋、水笋、高山荒地茶、桑葚、野草莓、柿子、板栗、冬笋等,每有客人来访,村民都会端上一道道美味菜肴:土猪肉烧蕨菜、土猪肉炖笋、土猪肉炖蕨干笋干等,美食体验令人流连忘返。
桃源村:生态民俗“一朵花”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歙县溪头镇桃源村
特色名片:荷花基地+保熟节民俗+绿色生态
打造品牌:民俗体验赏花摄影游
桃源村由桃岭、桃坑和考坑3个村合并而成,全村主要经济收入以茶叶菊花为主,2015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桃源村芽塘下有荷花基地近百亩,始建于2016年,目前已初具规模,现栽种荷花品种10余个,有观光亭、观光步道等配套基础设施。荷花基地视野辽阔,依山伴水,亭阁步道相映衬,每到荷花盛开时节,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一派田园风光美景。桃源村还有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民俗保熟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始,这里就按姓氏排出柯、汪、叶、洪等各“家”的保熟节,做各色各样的包子、蒸糕,端上看家好菜,开桌设宴,邀来亲朋好友共同品尝美食,祈求丰收到来。2016年开始,当地挖掘荷花基地和保熟节民俗资源,连续两年举办荷花节暨美食保熟节,吸引周边游客4万余人次。
桃源村生态环境极佳,有凤凰山、横心岭两座海拔千米大山和多处人文自然景观:千亩高山茶园气势壮观,数百年庙宇至今香火不断,高山土楼景色秀丽,红豆杉等古树绕村,高山蔬菜连片品色俱佳,还有未开发探索的洞穴等,引人入胜。
下一步,桃源村将以村部所在地芽塘下为中心点,向考坑、东峰、银窝、中店、桃岭等地辐射,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生态休闲、观光摄影延伸线路,争取高山滑翔项目落地、培养发展农家乐,努力打造生态美丽新桃源。
万二村:非遗文化“一雕花”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歙县昌溪乡万二村
特色名片:徽州三雕+石头村+田园风光
打造品牌:田园观光非遗摄影游
万二村地处歙县昌溪乡西南部山间,村内民居呈梯状分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一道道石磅在山坡的斜面上垒成一片片方圆之地,村中房屋就建在这些高高的石磅之上。村中随处可见齐整的青石街道,石阶逶迤,连通村庄的每个角落。
万二村全村90%的住宅均为明清时期所建的徽派建筑,有着“无宅不雕花”的传统。穿行古村,随处可见砖雕、木雕、石雕,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兼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三雕题材受儒文化影响颇深,多为情节化人物、故事,如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不仅如此,几乎每座老屋门檐、窗沿上都有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带写意为技法,和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一起,成为村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万二村属丘陵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在200-300米之间,土层深且松散,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村后龙王尖山脉有富足的水资源,周公坑从村前流淌而过,村外多棵高大挺拔柏树环绕,形成天然的防风屏障。对面山峦连绵起伏,晨曦云雾变化莫测,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村居美图。
万二村现是户外旅游、摄影采风的上佳之地,2017年11月,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签署旅游扶贫协议,创办合作基地,揭开乡村旅游序幕。
前山村:观光采摘“一树橘”
百佳摄影点(扶贫村):歙县街口镇前山村
特色名片:古村观光+柑橘采摘
打造品牌:休闲采摘摄影游
前山村位于新安江东岸,距离浙江威坪镇仅15分钟车程,距离千岛湖也仅需40分钟左右车程,是黄山至千岛湖的必经之地,重点打造的“皖浙1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域内主要有观光橘园、前山老村落等景观,整个村落形如蝴蝶,保存有从清代至上个世纪90年代反映各个历史特点的140余间土坯房。村庄后的和尚凸摄影点,左手可见烟波浩渺的千岛湖,右手放眼山水奇秀的皖南山区星罗棋布高山村落。
前山村是有名的“三口蜜橘”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非常丰富,山水风光也很秀丽,从2006年武(阳)新(溪口)前(山)公路开通后,陆续有浙江一带游客来到前山村。“他们来这里拍照片,到橘园里自己摘橘子,然后再吃个农家饭,这让我们意识到发展柑橘采摘摄影旅游的潜力。”当地村民说,为做好摄影采摘旅游文章,他们启动了橘园改造工程,通过本地优选和外地引进的方式,改良优化橘园,充分考虑早熟、中早熟、晚熟、特晚熟的品种特性,发展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柑橘品种,延长柑橘上市和采摘期,发展柑橘采摘摄影旅游,让游客亲自进入橘园采摘,体验采摘乐趣的同时观赏高山橘园生态风光。
近年来,前山村在打造精品观光橘园的同时,还对橘园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橘园内修建观光循环干道、观光凉亭和蓄水池,优化环境,方便游客观光、采摘、摄影。
摄影扶贫之坡山故事
现如今提起坡山,这可是摄影圈里的热词,然而5年前,这里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小村。歙县坡山村党支部书记方四清在市第四批百佳摄影点(扶贫村)现场会上,向大家述说了坡山故事和他的坡山梦。
方四清说,如果没有摄影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坡山村,他至今清楚记得和摄影结缘的故事。“四清,快点起床,我们村里来了几位摄影的人。”2012年5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方四清的爱人一声急促的呼叫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在这几位摄影人的影响下,方四清开始结缘摄影,自己买来相机,开始了摄影生涯,“半山民居”“采菊南山”“坡山之夜”……他拍的一系列坡山照片通过QQ、微博、微信朋友圈向外宣传,大家看了图片后一传十、十传百,坡山由此进入人们视线。
2013年3月17日,天下着蒙蒙细雨,歙县论坛的网友“鱼”打来电话,问方四清第二天坡山出现云海的几率有多大。“应该几率很大,你们今晚过来吧。”得到肯定答复后,当晚一行6人直奔坡山,第二天坡山云海浩渺壮阔,让大家不虚此行。让方四清想不到的是,3月18日晚7点多钟,当天早上的坡山云海景观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放了,而且播放了2分16秒,这让他惊讶不已。也正是因为这次机会,坡山的知名度更大了,慕名来坡山摄影的人更多了,方四清发展坡山摄影旅游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2013年5月,方四清组织坡山当时家庭条件和地理位置比较好的5户村民去太平湖学习,回来后开办了坡山的第一批农家乐。同时,成立农家乐旅游文化协会,做到“统一宣传、统一接待、统一分配、统一定价、统一管理”,保障农家乐接待质量和客源。慢慢的,坡山因为摄影名气越来越大,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为做好摄影旅游接待工作,经过2年多的探索,一种新的想法在方四清脑海中产生,他于2015年元月份成立了四季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吸收村民入股(土地入股),共同参与,依靠大家的力量和努力,将坡山建成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名村,提高村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使坡山摄影休闲旅游产业更健康发展。
近年来,坡山村共获上级政府及村民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村庄基础设施、整治村域旅游环境,以精准定位为着力点、以全域旅游为切入点、以宣传营销为支撑点、以共享发展为落脚点,大力发展摄影旅游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2013年开始发展摄影旅游,农家乐从当时5户发展到2017年的18户,能同时接待460余人住宿,农家乐接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年游客接待量从2013年的1000余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6万余人次,旅游年收入从2013年的8万余元增长到2017年的600余万元。2017年,坡山通过摄影旅游带动脱贫10户20人。
这,就是摄影扶贫的坡山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