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新业态,活化利用古村古道古民居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2018/11/13

11月6日,为纪念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黄山日报社组织部分记者编辑走进黟县,开展全媒体走转改活动,了解该县着力打造新业态,活化利用古村古道古民居的生动实践。

新业态让古民居活起来

□ 记者 汪嫒

11月6日,走进黟县秀里,迎面而来的秋景艳丽精致。青石板上,落叶缤纷诗意浪漫,黛瓦之下,红色藤蔓遍布,镂空窗棂旁,青苔小景呆萌喜人。漫步其间,看青绿红黄在古老的民居村落里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锦绣图卷。

“以前的秀里只是一个参观和拍电影的地方,但从2015年开始,我们新增了民宿、餐饮,现在这里的活动非常丰富。”秀里村市场部负责人汪彦介绍,现在村里有客房50余间,可同时接待100余人住宿。以前不具备餐饮能力,但现在有自营餐厅、咖啡馆、茶馆,团队餐、散客餐都能承接。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秀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有得看、有得玩,让来这里的人愿意留下来。

一幢民居的大门上头,灯光闪烁着“OPEN”字样,这是一间咖啡馆往前,另一幢民居外,竖立着一张“爱良安首届摄影作品展”海报,行至村前广场,玉米、辣椒等土特产有序摆晒,色彩丰富。临水的雅座上,三三两两的游人小憩交谈,廊桥上,有人兴致勃勃悠闲摄影,村间道路上,来客们三五成群惬意漫步。

“现在秀里一年的游客接待量约10万人次,门票收入20万元,我们主要以高端定制团队为主。前两天,一集团的会展会务团队刚刚撤离,9日又会迎来一批客人。”依托古民居打造新业态,秀里活力彰显,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汪彦字里行间自信而明朗,“在秀里,来客们还能体验到篾匠、石雕、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制作,亲子游、研学游、国学课、团队拓展,我们都可以用丰富的活动让来这的客人满意。还有一些客人会来这待上个十天,写书、画画搞创作,我们想打造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度假目的地。”

活力秀里是近年来黟县古民居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黟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16字方针,立足黟县独特的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优势,积极探索,采取多种模式加强徽州古民居活化利用。

“我们编制了古村落保护规划、出台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制定保护管理相关制度,对古民居实行网格化和亮证管理。以财政拨款、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保护投入。”黟县遗产科保护发展科方翔介绍,在活化利用方面,黟县主要有认领、认购、承租、托管等多种模式。其中通过购买古民居进行打造,出现了如猪栏酒吧系列、南屏“晴园”、龙江“驿境”、屏山“御前侍卫”、西递“徽娘”等一批精品民宿客栈、文化酒店。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社会性投资累计超过7亿元。同时,充分发挥古民居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建成一批古民居文化服务场所。例如利用柯氏宗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应天齐艺术馆、黄士陵纪念馆和乡贤纪念馆,展示国学文化、徽州文化和乡贤文化;利用古民居成立老年协会中心、村委会办公场所,利用古村落、古祠堂表演民俗活动,成立村民活动中心等。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政策引领,宣传引导,黟县古民居活化利用方式正趋于多样化、参与对象更加多元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创建共享社区留住乡愁

绿树掩映中的自在谷

□ 记者 吴玉莲  舒  俊 文/摄

车行至黟县西递镇潭口村西坑组的停车场,领队告诉我们,这就是“自在谷”(原名鸳鸯谷)。山谷步道较窄,无法通车,步行10分钟后,一个原始的村庄出现在眼前。

村中基本上是些老房子,道路两旁桑树成林,绿意盎然。几台挖掘机在河道里作业,不少村民在此务工,他们正在描绘自在谷的蓝图。

2013年冬,铜陵企业家陈琳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就被吸引住了。这是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为交通不便,村中的53户人家基本还是土坯房,村民的生活也还是传统的自然农耕生活。陈琳发现村中有深潭、良田、古道、温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的优势资源。2014年春,陈琳再次带领团队来到这里考察、开发。随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谷内的53户村民完成集体搬迁。在对项目思考、酝酿了两年之后,陈琳的团队正式进驻,打造自在谷项目。

何为自在谷?陈琳为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就是借助自然生态环境,把人、场景、产品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实景体验场所、一个价值创造的平台。除谷内的53栋老屋,他们还将在谷外买下40多栋老屋,并为这100栋老房子寻找新主人。把各个领域的精英聚集在一起,连接最真实、最具价值、来自身边的人与资源,为谷里谷外、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企业的连接、企业与企业的连接打造入口,提供平台,促成合作。用人设架起产品和创意的桥梁,让价值连结、价值驱动、价值交换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用社群思维来打造一个共享活力社区,是一个无边界、多接口的大平台。

据了解,目前,自在谷的首批老屋已被“新主人”认领,分为7个组团,正着手施工。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当地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务工。搬迁之后,村民的生活也焕然一新。潭口村村委会主任王明祥介绍,该村常住人口876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为生,去年人均年收入12000元。自在谷项目落户潭口村西坑组后,通过货币安置及房屋安置两种方式,2015年,38户村民搬进位于潭口中心村的农民新村。“新村由政府出资建设,离西坑组1.5公里,每天有班车去县城,私家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更好了,生活更方便。”王明祥说,村里多是七八十年代的土墙房,砖木结构的房子比较多,有4幢清末古民居,这些都是今后打造的亮点,按照项目的设计理念,自在谷的建设不会破坏村子原来的生态环境,保持村落的原汁原味,农田耕作由村民完成,体现传统的农耕文化,既可以解决村民就近就业,又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保留有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开发,我们不仅在整体村貌上不做大的变动,村民的农耕生活也依然保留。”陈琳说,自在谷就是希望保留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然生长的村庄。自在谷虽然在地理特征上是封闭的,但在未来的运作模式上是开放的。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让来到这里的人,甚至是村民,都能各取所需、所爱。让情怀落地生根,让梦想开花结果。

体旅结合打造特色健身步道

□ 记者 冯劼 李晓洁

位于黟县西递镇的西宏古道总长8.2公里,起于西递鸳鸯谷,终于宏村奇墅湖,一路山环水抱、峰峦叠翠、溪水潺潺。11月6日,黄山日报记者节活动走进西宏古道,通过徒步感受当地不一样的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

由于西宏古道连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与宏村,所以它也是黟县当地受驴友欢迎的一个户外徒步点。黟县户外精英协会的胡建东是一位资深的驴友,曾经多次徒步和攀登西宏古道,他感慨:“黟县本地的古道很多,但是西宏古道难度不高,整体的路况也不错,适合各个年龄层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徒步。

在鸳鸯谷入口处,有醒目的“安徽绿道”标识牌。2009年,黟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依据国家级专家审定的总体规划,黟县绿道系统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总长266公里,目前已完成西递-宏村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建设,是安徽省首条区域绿道-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示范段。

西宏古道只是黟县户外运动中体旅结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黟县围绕“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战略目标,紧扣“旅游+体育”主线,依托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内挖潜力、外聚合力,致力打造“体育+”和“+体育”新业态。

据黟县体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黟县以县内原有古道为基础,沿着景区景点拓展延伸,全力建设黟县登山步道系统。围绕“两江源”(横江、弋江水系源头)打造徒步(摄影休闲)系统。修建贯穿全县五镇三乡全长约312公里宽1-2米的登山步道,将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等景区景点、县城盆地山脊线、桃花源长廊、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山水田园等串联成一个整体,使之建设成为摄影点、标识牌、休息站、接待站、露营区、出入口、观景台、写生点、艺术廊、报警点、救援站等配套设施健全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步道。

在体育产业的深度发展中,黟县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推进旅游与体育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优质山水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该县积极与景区景点、体旅公司、乡村客栈和协会俱乐部协作,推出骑游、徒步旅游、野外露营、拓展培训、民俗体验等户外运动产品,为游客提供多维体验等户外休闲娱乐项目。目前已开发骑游徒步线路25条,建成屏山、五溪山、打鼓岭、塔川等户外露营点,举办了九届徒步露营大会,“黟县徒步露营线路”在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获得“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