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汇聚黄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2019/7/12

2019年7月13日,首届黄山发展大会即将盛大开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举办黄山发展大会,旨在深入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展示黄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亮点,广泛团结、凝聚海内外黄山人和关心支持黄山发展的各界人士,全面提升全市上下抓发展第一要务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推动大融通、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汇聚起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的强大力量。

古之徽州、今之黄山,位于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闽四省交界处,面积近9800平方公里,人口148万。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孕育了美轮美奂的自然山水,传承了璀璨悠久的历史人文,演奏着蓬勃发展的精彩华章。近年来,黄山市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四连冠”并再获“长安杯”,在中部六省市级以上城市中率先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等一枚枚勋章是对黄山市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成果的认可与嘉奖。

宜居宜养 生态黄山

生态为贵。森林覆盖率82.9%(全国平均水平的3.83倍);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100%(全国平均水平高42.7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799立方米(全国人均的3.2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在全国169个重点监测城市中位居第二,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交出的满意“答卷”。行走黄山,徜徉在天然氧吧,游历于青山绿水,自然恬淡,令人流连忘返。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下,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得到生动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新安江方案”。作为全国“改革开放40年改革创新40案例”、安徽省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领域改革八大品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成功实施两轮、正在进行第三轮,着力打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已在全国10省6流域积极推广。未来黄山将与杭州共同谋划建立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以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力争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样板区,长三角的“大花园”,康养宜居、慢享生活的第二居住地。

区位优越 枢纽黄山

交通为先。黄山自古就是皖浙赣“三省通衢”之地,是全国“50+3(黄山、温州、淮安)”铁路枢纽城市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是安徽省规划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机场方面,黄山屯溪国际机场为4D级机场,是国家规划的67个枢纽(干线)机场之一,现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近120万人次,已开通首尔等国际(地区)航线和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航线共计26条。铁路方面,京福高铁、杭黄高铁、皖赣铁路穿境而过,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已开工建设,宁宣黄高铁、杭临绩高铁、黄山—金华等铁路建设正在积极谋划,未来黄山北站将成为省内又一个“米”字型交通枢纽。高速公路方面,黄山现有徽杭、合铜黄、黄塔桃、绩黄、黄祁五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密度已达到长三角发达地区平均水平。黄千、德上、芜黄高速正在大力推进,市北外环高速正在积极谋划中。市域交通方面,市域旅游快速交通项目已与京投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正式签约。

如今的黄山市已进入杭州、合肥等城市“1.5小时经济圈”,上海等城市“2.5小时经济圈”。未来的黄山将会形成“一港两轨八铁九路”的大交通格局,承东接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愈发凸显。

风光秀丽 文旅黄山

文旅为重。“梦幻黄山,礼仪徽州”,黄山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旅游的起步地,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黄山一直是全国人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首选地之一。

1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49家54处A级以上景区(其中5A级3家8处、4A级23家)错落分布在黄山这座皖南山城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3顶桂冠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先后获得世界旅游目的地管理奖,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与制订《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与上海、杭州西湖共同打造了一条中国的“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山水画廊”新安江、“黄山情侣”太平湖、道教圣地齐云山、世界遗产西递宏村、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世界奇观”花山谜窟等诸多景点星罗棋布。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逐步成型。2个全国特色小城镇(宏村镇、齐云山镇)、6个省级特色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深渡山水画廊小镇、宏村艺术小镇、黄山徽艺小镇)、8个省级旅游小镇(徽州区呈坎旅游小镇、黟县西递旅游小镇、黄山区汤口旅游小镇、屯溪区黎阳旅游小镇、休宁县齐云旅游小镇、黟县宏村镇、歙县郑村镇、徽州区潜口镇)、2个省级健康小镇(休宁县齐云小镇、徽州区潜口健康养生小镇)拉开了黄山乡镇旅游的新序幕。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黄山既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也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我国三大地方显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影响至今,徽剧是京剧的鼻祖,徽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全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19处,中国传统村落271个,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徽州历代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集的4万多清末以前历代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著名的有朱熹、戴震、王茂荫、胡雪岩、黄宾虹、陶行知、胡适等。

生机勃发 活力黄山

产业为本。黄山市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两条主线,构筑了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以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新材料、天然饮用水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全市三产比例已调整至8.4:34.9:56.7,服务业占比全省最高。

现代服务业。黄山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绝佳、文化底蕴厚重,每年拥有近7000万旅游人次、1000万过夜游客。黄山是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市,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现代商贸、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修学研学、摄影写生、户外运动、健康养生、徽州民宿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已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绿色食品产业。好山好水出好茶,依托76万亩生态茶园和中国名茶之都品牌,黄山致力于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茶叶加工”变为“茶叶制造”。泉水鱼、徽菊、皖南花猪、黟县“五黑”等特色种养业产业化发展逐渐成型,徽菜臭鳜鱼、黄山烧饼、徽州糕点等特色食品加工业正在培育壮大。汽车电子产业。全市拥有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光电子等汽车电子多个产业门类,昌辉汽电、黄山电器、众泰汽车等规上汽车电子企业达42家,2018年汽车电子产业总产值28.6亿元。绿色包装产业。我市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黄山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绿色软包装规上企业达到9家,总产值达27.4亿元,形成了成龙配套、较为完善的绿色软包装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我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TGIC固化剂产量均居国内第一,其中固体环氧树脂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全市拥有恒远、华惠等规上新材料企业70余家。其中,恒远新材料环氧树脂、黄山神剑新材料聚酯树脂、黄山万丽美PVC装饰材料油墨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华惠科技TGIC固化剂产量世界第一。天然饮用水产业。全市天然饮用水源共有330处,山泉水日流量5.4万吨,水质优良,微量元素丰富,呈天然弱碱性,为稀有的优质矿泉水,开发利用价值潜力巨大。已编制出台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引进了康师傅、六股尖、无极雪等重点项目。

民营经济上,我市近期将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10+N”政策体系,包含《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技术改造全覆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创业创新推进等10项工程,促进民营投资、金融服务、创业创新、用地、减税降费、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类等方面的N项政策,精准助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招才引智上,我市已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才10条”)、《高层次人才储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技能人才15条”),从薪酬待遇、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学术资助、创业扶持、成果奖励、职务聘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休假等方面,对引进的人才给予最大优惠待遇。政务服务上,我市近年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一窗”分类受理。去年,我市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全业务、全流程、跨部门“最多跑一次”,跑出了“安徽最快速度”。目前全市一网通办事项占比96.3%,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企业投资项目已实现开工前审批“最多100个工作日”。

创新进取 开放黄山

合作为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去年10月25日,在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我市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是杭州都市圈唯一的浙江省外城市,黄山与杭州等市由“邻居”变成“亲戚”,从“共饮一江水”迈向“共享一个圈”。在杭州等市支持下,我市于去年12月申请加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目前相关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乘着浩荡东风,黄山正式扬帆起航,开放与合作正在互动互访常态化中酝酿发酵。共促大交流。1月4日,杭州市党政代表团来访我市,两市签署“1+9”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携手共建杭州都市圈合作示范区,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典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样板”。截至目前,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分别已与桐庐县、富阳区、萧山区、淳安县、临安区、德清县、上城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黄山风景区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结为友好景区。黄杭两市发改委、文旅局、生态环境局等54个市直部门多次深入对接并达成系列合作意向。今年4月17日,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第21次主任办公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共绘大规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杭临绩高铁、宁宣黄高铁等一批重大事项写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新一轮《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编制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我市有望纳入杭州都市圈核心圈层。共治大生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稳步开展,今年两市在新安江上下游街口跨界断面联合监测6次,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力度持续加强,计划年底前完成一期12个水质监测站建设。共兴大旅游。我市积极参与2019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赴长三角城市旅游推介会、杭州都市圈新春旅游大联展等推介活动。2019年“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杭黄高铁沿线7个高铁站联合成立杭黄高铁战略联盟。共建大交通。杭黄高铁通车标志着我市进入杭州市“1.5小时经济圈”。黄山生态物流园项目顺利立项。歙县与临安区探索设立三阳镇至清凉峰镇客运公交试点。共谋大产业。杭黄两市正拉开杭黄绿色产业带规划建设的序幕,力争打造成杭州市绿色产业重要承接地和杭州都市圈产业分工与协作示范区。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几禾科技等近40家杭州都市圈企业来我市考察,就深度开拓电商、零售等多领域合作达成初步意向,“无人超市”已落户黄山,天猫小店将于近期落地。共推大创新。我市与浙江大学续签共建浙大黄山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协议。“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计划黄山学院分中心”在我市正式挂牌。杭州市工程咨询中心黄山分中心与歙县、休宁县、市高新区、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建立合作关系。4月19日,我市召开汽车电子产业产学研用合作专场对接会,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布科技成果30余项,签订校企合作项目9个,预计产值超过2亿元。市民卡“一卡通”项目积极推进,力争年底实现与杭州都市圈各城市间市民卡网络共通、数据共享、成果共认。共做大宣传。“‘融杭’,我们怎么看、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顺利完成,各区县、市直单位形成一批具有实践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杭黄高铁沿线媒体交流会议暨合福高铁媒体联盟联席会议在我市成功举办,26家主流媒体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

共谋发展宏图计,同庆双赢谱新章。在即将召开的第一届黄山发展大会上,我们将本着“新时代,新黄山”的会议主题,携手首批黄山发展顾问及400余位会议嘉宾走进梦幻黄山,领略礼仪徽州。我们也诚邀国内外更多关心支持黄山发展的朋友们,来这里休闲观光、考察投资、创新创业,与我们并肩携手、共谋发展、追梦圆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