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篇:徽州乡贤对乡村文化的启示
胡彬彬(中南大学中国村落研究中心主任):
每次到徽州,就想起汤显祖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这一辈子去过中国长江黄河流域4700多个古村落,其中就包括徽州,前前后后一共来过10次,最长的三个多月,最短的3天。但我每回来的感觉都是,“有梦到徽州”。这个“梦”是文化之“梦”,是寻找乡村之“梦”。
最早接触徽州是1992年得到一方 “香山居士砚”砚台,是白居易的遗珍。我就沿着当年白居易行走的路线,一路寻访,因此走遍了包括龙尾山在内的徽州出产砚石的山;后来因为工作上需要,多次来到徽州。因为我们知道徽州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集大成者,不仅仅因为徽州的山水,更多的是想要了解、研究徽州的人文。
这一次来到徽州,我(11月18号)晚上8点半到达,立马去了老街,购买了一件竹编,制作得精美绝伦;昨天又去买了砚台、典当文书。我在其他景点从不买东西,为什么在徽州愿意买?因为,除了徽州东西好之外,敢在徽州买东西就是因为徽州人本持着徽商的经商理念:无欺。
一个区域的劳动人民能够把如同竹编这样的一件生产生活的实用器物制作得如此精美,历经数百年而不腐烂,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什么叫“诗意的栖居”?什么叫“诗和远方”?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让劳动成为一种必须”的生动诠释。徽州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祥和宁静!徽州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怀,徽州可以立得下几千年。
无欺的本质就是徽州传统社会践行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品质的一种表现。所以,无徽不成商,徽商之所以走得远,走得久,我想离不开当年继承、弘扬、传承、积淀下来的诚信的理念。徽商之中就有不少乡贤。愿徽州的乡贤文化可以愈走愈远,愈来愈发扬光大。
任良韵:乡贤是如何产生的?
牛贯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徽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一方面和地理因素有关,相对偏僻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文化遗存的保护;另一方面和徽州乡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人“学而优则仕”,而徽州还有一个传统,“商而优则仕”。一代代徽商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通过徽商一代一代传承也是徽州文化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整个中国来看,美丽中国建设中,徽州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对徽州而言,在乡贤的发掘上要把商人重利的本性和传承文化的责任结合起来。商人是重利的,但徽商是儒商。把徽商的美德挖掘出来,对徽州新时期的乡贤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重点。
张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乡贤首先是风气教化的实施者,是公共事务的建设者,同时又是纠纷矛盾的调解者,是政治体制之外的“魅力权威”。他们不依靠政治的权利,而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大家公认的道德,是个人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促成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徽州,今天的农村社会里面,还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外面打工,在外做生意,读了书留了学,但义无反顾回报喂养过他身体的家乡,滋润过他灵魂的家乡,这样的人有不少,这一拨人实际上是政府体制之外,协助政府管理社会很重要的力量。
胡彬彬:
在汉语词典上对乡贤的解释非常直白,就是乡村里“德行高尚”的人,实际上远比这个复杂。新乡贤这个词,应该是一个阶层,他们靠的是在日常的积累,在村庄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社会里,乡贤成分的构成第一部分是士人阶层,第二部分就是读书人,第三部分就是家族里面有一定社会地位,能办事肯办事的人。
我认为乡贤的产生,一是源自于家族的教化,徽州的世家大族比较多;二是源自学校的教化,徽州是明清以降儒家文化集大成的地方;三是乡约教化,四是解纷教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之道。凭着诚信徽商可以闯天下。
汪大白(黄山学院原副院长):
我是土生土长的徽州人。总感觉到“外面很精彩,但徽州很可爱”。徽州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移民社会,中原移民到徽州落地生根;第二是宗族社会。这两个基本特征决定了落到乡贤这个层面上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
徽州之所以超级稳定,一是靠天赐的自然屏障,战争几乎于此无关;第二就是徽州的文化能够给徽州人带来精神寄托;第三宗族文化是徽州文化稳定的根源,族长在当时的宗族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徽州文化孕育了一大批乡贤,与徽州文化相辅相成。比如徽州文化四大家,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对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徽州乡贤对徽州乡村,对徽州社会,乃至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广至大至深至远。再比如唐模的许承尧,回乡办新学,“安徽新学始自于歙县,歙县新学始自于许氏”,这是伟大的贡献。他在抗日中为地方文物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自己出资修葺村中水口,这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任良韵:历史上的乡贤和新乡贤有什么区别?
曹新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传统概念上,乡贤是有地域性的;但徽州出了一个戴震,具有超越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你是要为一个村庄服务,还是为整个中国的命运服务?这种乡贤开启了新乡贤的历史,胡适在研究戴震时就感觉,他超越了原来地域化的特征,具有开放的意识。
任良韵:乡贤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有什么作用?
牛贯杰:
乡贤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对内要惠及本地发展,对外又是本地的一张名片。要挖掘乡贤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促进当地的发展。比如琶村的村史馆建设得很好,但遗憾的是缺少了把人体现出来,把琶村的精神通过人的形式体现出来,把文化层面的东西体现出来,而不能仅仅是是具象的一个农具或是什么东西,要把人和文化的东西加入进去。
张跣:
新乡贤和传统乡贤是有联系的,基本的联系就是他们都是在体制之外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力量,在文化的传承之中承担坚守者的责任。而新乡贤的责任和特点和过去有所不一样,不仅要坚守文化传统,更要有开放意识,要有对话意识。西溪南的口号是“创意与世界对话”,我觉得新乡贤其实要有这种意识。乡贤不仅要坚守更要创新创造,要有和世界对话的意识。
汪大白: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变化,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变,但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文化之脉不会断绝。空心村的出现,城镇化的冲击,人口的流动,宗族社会在今天早就已经瓦解。过去是官商学三种类型的人构成了乡贤;现在多元了,退休的公职人员,退休的教师,等等。应该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曹新宇:
古代乡贤地域观念很强,那时的籍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是古代不可比的,现在的新乡贤是推动我们乡村建设的各种各样的人。
乡土篇: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思维
赵铭熙(田园东方投资公司副总裁):
我们集团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叫田园综合体。每年许多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什么叫做田园综合体,实际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创造,是一种行进的状态。
今天的黄山有着巨大的商机。最初国家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有一个名词观光旅游,现在叫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光旅游吸引力强,频次低,强度大;而休闲旅游相反,强度低,但频次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休闲旅游之中。而休闲旅游关键在于距离,过去讲的是空间距离,现在讲的是时间距离。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当我从上海过来黄山只要1个小时的时候,我们的时间距离越来越近,黄山巨大的自然文化资源将成为不可估量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中产阶层来到黄山休闲度假,这也是我们在黄山看到的巨大商机。
未来旅游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引擎。而旅游又会带动乡村发展,黄山的优势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任良韵:乡村振兴当中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张真纲(知名民宿业主):
我来黄山十年了,算是一个新徽州人。因为喜欢徽州文化,被徽州文化深深吸引,所以放弃了深圳的工作,决定在这里度过后半身。我不是为了真金白银而来,我收获了比真金白银更珍贵的东西。我原是做记者的,对于乡村振兴,我想我是一个践行者。
乡村振兴主要改变的是观念,就像我居住的村,我希望把自己家周边环境打理的更好,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更重要是人文环境。其中需要许多技巧,比如说在村中,后面的邻居乱倒垃圾,我会用一些方式去提醒他。比方我帮他销售干笋,但我会说,你门口这么脏,下次我带朋友来人买东西,人家会以为我中间捞了多少好处,然后你再去看,垃圾自然就没有了。再比如,村中要砍树,有两次我提前不知道,树被砍了当柴火卖,很可惜。后来有一次,村中拓宽路面,要砍树,我及时阻止。但村民不理解,我就上门做他们工作。你和村民讲环保是讲不通的,我就说,有这个树,车子经过你家门口就会减速,不容易撞到人,他就接受了。
詹富华(未来力文化创意园区中华联盟文化创意中心发起人):
我来自台湾,1987来到大陆,由三十岁的年轻人到今年已经六十岁了,从事古建筑的维修。
老房子就算不被拆了,修缮了你不去住,终有一天它还要衰败的,这是我的一个经验。在我的理念里面,我们不是专家,我们只是老百姓,我们只是用一个老百姓的心态去做古建筑保护这件事情,老百姓的生活其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最真实的生活。古建筑是民居,就是让老百姓去用,用了才能传承。要有实用的功能才能传承保护好古建筑。要让所有人都理解古物今用。
古建筑保护,我以为用自己亲身经历,可能比在教科书上去学习,让人更容易了解接受。所以就是这种概念,我组合了7位在北京做文创的朋友,他们有的做设计,做媒体,做艺术,去年整整一年把大家组合起来,用原来河边的地,把我们原有的库房改成了文创园,把原来很传统很单一的东西,以现在人的理念重新给他一个颜色,给他一个形体。
适应现在、未来的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乡村振兴中文创内容的关键。
任良韵:文化在今天的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作用?
吴浩(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想到了一个词叫文艺复兴,讲的是西方的历史如何走出中世界的黑幕。要重生,必须回到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典籍里面去寻找人文主义的光芒,从此以后西方的历史开始了全新的一页。文艺复兴不是简简单单的回归过去,而是要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100年前,徽州乡贤胡适先生领导新文化运动,当时用英文向海外介绍新文化运动,他用了一个词叫做中国的文艺复兴。在新青年上,他曾经写过一篇“新思潮的意义”的文章,提出16字方针,叫做“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国故。我们今天看徽州的乡村振兴,是我们要回到传统徽州,在浩如烟海的个案、故事、典籍中去寻找能够创造性的转化为适合今天社会发展的内容。这也符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
杜春平(知名民宿业主):
原来我在深圳华为公司工作了近20年,后来因为健康的原因,退下了,选择一个生活之地,全世界都没有一个能安放我心灵的地方,我觉得徽州是我心灵之所。徽州山川秀美,文风鼎盛,好的方面很多,当时就是想着,到这里来住吧。做什么事情,当时想要把徽州的乡村建设到全世界都响当当的,所以就建了民宿。不是强调设计多么精美,施工多么精细,更主要的我们要使来往的人都要有一种精神气质,于是我们就树了一个乡绅公约,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们要做文明的使者,我那里不允许抽烟,讲得很具体。在我所住的一亩三分地里面,我想把西溪南建成我心灵的家园,要让全世界的朋友来了都很兴奋。
我们要把全世界先进的经验吸收进来,比如国外渔业保护有钓鱼证,垃圾会分类处理,我的所有餐厨垃圾我们都自己处理,就是希望我们的山川河流永远那么秀美。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具体。但正是这样具体的工作让我们走向谦谦君子。
乡愁篇:乡村旅游中的文化挖掘
王思明(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
乡村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是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体系,当前如何传承、振兴乡村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亟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是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当前,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需要资金和技术,需要市场和规划,但最重要的还是观念,即如何看待乡村、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将有价值、有功能的东西传承下去、利用起来。
第二要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避免与农民的冲突,要让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如果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把农民赶离土地,没有农民的农村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也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第三要处理好生产生活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在农业发展、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土地、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发展可持续农业。对于因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反思总结。黄山的宏村曾被CNN评为中国最美景点第一名,正是因为其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这也反映世界文化追求的价值所在。
第四要处理好多方努力与协同共进的关系,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非物质与物质融合才会有灵气和生命。建议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中建立一个联系会议或者联系机制,既可避免重复浪费,又能够协同推进,保证文化传承做得更好。
总的来说,文化遗产是祖先根脉、历史传承、精神家园,不仅关乎历史、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关乎未来、关乎子孙万代,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发展也就是重视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后代,所以我们要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家园。
任良韵: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具体起哪些作用?
黄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在研究乡村旅游和乡村发展规划中,一直在思考,什么人愿意去农村,什么愿景让人愿意去农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概念——乡愁,将乡愁作为一个最大的旅游吸引物,将城里的人引到乡村,将当地人留在乡村。
我觉得乡愁源于农业特征。传统上,农业被认为是生产农产品的产业,但是现代农业在保存国土、传承文化教育等空间提供方面,功能越来越丰富,而多种功能的发挥的载体就是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乡村逐渐成为一个集生产区域、农民生活空间、城乡交流空间等于一身的多元价值空间。乡愁于居住村里的人来说是对乡土的眷恋,于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是对农村的思考和回忆,于从未到过乡村的人则是城乡之间反差中对乡村天人合一理念的回归。
对黄山来说,乡愁的载体是传统村落、传统文化,应当放在更高维度思考。
王思明:乡村文化在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和谐社会方面有很大作用。我们是多宗教、多重信仰的国家,古语有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讲求人与人和谐共处、和谐共生,温良恭俭让等,这些在农业农村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任良韵:文化传承对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有什么滋养作用?
孙峰(京东集团文旅事业部总经理):当前我们面临的背景是消费升级,用户对旅游品质需求达到空前繁荣。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最受欢迎呢?即沉浸式、体验式的,旅游就是生活。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丰富的内容有助于让用户旅游前有判断,过程中有体验有互动,旅游之后产生共鸣,才能口口相传,让更多人将当地作为旅游目的地。
余治淮(徽学专家、黟县作家协会主席):黟县的西递、宏村旅游发展就是根植于厚重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经历过两次不自信到自信。上世纪有专家学者到西递参观,笑言我们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但是囿于县里资金困难和文化不自信,西递选择自己打造,当时文化产品单一,门票2角,谁曾想就成功了,大家纷纷说西递的古民居、古构建等让人感受到了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渐渐自信起来了,如今西递的门票104元,翻了500倍。
第二次的转变发生在199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在听到专家学者建议后心里忐忑,对我们来说长城、故宫才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这些破房子也可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西递与当时门票年收入12万余元的宏村打包申报,谁曾想又一炮而响,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的文化自信再一次增强。如今宏村的门票收入达1.2个亿,翻了1000倍,所以文化自信对对旅游、黄山发展十分重要。
任良韵: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创造让优秀的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资源?
黄波:农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来之前查阅黄山旅游资料和昨天的考察发现不少传统村落是村民聚居与旅游景点融合,没有空心化现象。黄山在发展旅游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同时也建议黄山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要推出具有黄山烙印的主打产品。
王思明:现存很多农业文化遗产仍然具备农业生产功能,比如都江堰,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旅游休闲收入早数倍于农业本身,所以要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同时要注意商业化适度适宜,只有保持原真性才会独特性更强、吸引力更大;要注意充分挖掘吃住行游购娱,串点成链,延长产业链,增加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文旅发展。
孙峰:文化要落地,即要有产业承接,同时兼顾丰富度;要生活化,未来旅游应当是体验经济,即要有互动;要IP化,即产权经济。徽州乃至中国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品牌效应不够,可将徽州故事、产品打包起来形成合力,打造IP,助力用户聚焦,形成深刻印象,扩大品牌效益和影响力;要注入高科技因素,比如可以借助VR技术让用户身临其境,体验古徽州。
余治淮:以宏村为例,通过主办、承办多种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集聚人气,提高了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黄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据地,我们要坚守根据地并且拓展开来,做大做强。
任良韵:对黄山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建议。
黄波:重新认识农业价值,客观清醒认识农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
王思明:增强文化认同感,强化人的认识。
孙峰(京东集团文旅事业部总经理):拥抱变化、文化助力,让游客冲着文化而来,带着文化而去。
余治淮:让更多人懂得徽文化,将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