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黄山的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2019/8/13

樊成柱/摄

皖浙两省联合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打捞行动。

核心提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通过持续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让黄山的好山好水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让黄山的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14条基本方略之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对黄山市来说,生态恰恰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黄山从昔日闭塞的山区小城,相继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诸多殊荣,更在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道路上不断迈进。

自2012年开始,我们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改革,不仅促进了流域水质的稳定向好,而且撬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写入中央文件,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并在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5个流域推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皖浙两省通过三个轮期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基本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环境生态补偿经验做法,这就是“新安江模式”,它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新安江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坚持增进优美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概括言之,“新安江模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是安徽近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

2018年7月份以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深入新安江流域实地调研,对“新安江模式”给予充分肯定,省里还专门印发《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之后,黄山市上下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推动试点工作向所有河湖延伸,向空气、湿地、耕地等领域拓展。为了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黄山市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水论坛暨第二届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制定实施《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签订实施皖浙两省第三轮期(2018-2020)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用好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加快建设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着力打造“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太平湖和阊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湿地保护、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大力提升“生态美超市”,巩固农药集中配送成果,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力争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一期)建成运行;全面落实林长制,扎实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认真实施《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强化治理工作的责任落实,确保黄山松和森林资源安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实际上,黄山市一贯从事生态立市的实践,保护好一方水土的优质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全域性生态文明建设,也交出了一份耀眼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82.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3倍)、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10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7个百分点,新安江流域跨省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79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2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在全国169个重点监测市中稳居第二、仅次于海南省海口市)。我们要通过持续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让黄山的好山好水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让黄山的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