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祁门:聚力建设中国红茶之乡和全省生态经济强县

2020年1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晨刊 2017/12/26

紧抓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持续放大生态优势。近日,在祁门县召开的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和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祁门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建议、意见或提案,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力量。

关键词:产业发展

近年来,祁门县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打造祁门县电子电器产业园。五年间,共投资2亿元,耗费不少心血。如今,电子电器产业园发展已成模式,现有十几家企业顺利入驻。目前的在建工程已完工,2万平方米的厂房将投入使用,届时将有多家企业入驻。随着产业园的不断发展,园内企业及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园区亟待优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譬如,企业员工、干部,尤其是外来就业人员的就餐、住宿、子女上学等问题愈发突出。故而,进一步完善园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是当务之急。

为此,人大代表洪忠健等人建议:园区应该配建公共大食堂、多幢多层的职工公寓及专家公寓,建立小学、幼儿园及篮球场、阅读室、电影院、医务室等设施的同时,设立500平方米左右的电子电器产品展览室,也可取名为祁门电子电器综合市场,给电子电器企业提供平台,展示各企业产品,让商业合作伙伴有一个专业场地,方便业务洽谈,并了解祁门的电子电器产品,见识祁门电子电器企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与此同时,产品宣传也应加大力度,通过广告、新兴媒体等形式把祁门的电子电器产品进一步推向一个高峰,乃至走向世界。

关键词:本土企业

本土企业生在本土、发展在家乡,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县域经济崛起的突破口,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扶贫攻坚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大招商环境中,各种优惠政策向招商引资倾斜,忽视本土企业,出现对本土企业发展不重视、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宽松、竞争条件不平等现象,严重影响本土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发展动力。

为此,人大代表叶毕真等人建议:创优环境,搭建公开竞争的平台,用政策引导本土企业投资本土,提升本土企业健康发展的软环境,着力打造本土骨干企业,培养造就本土企业家队伍,实施本土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并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本土企业发展,按照打造“生态、诚信、和谐”的战略定位,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已有的发展基础,突出发展祁红产业、电子电器、生态旅游等集群经济,打造一批国内有影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本土企业,以本土龙头骨干企业群的发展带动集群经济的发展,以集群经济的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旅产业

近年来,祁门县柏溪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规划的“两带两圈”战略,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其中,白塔陶茶徽州文化体验区已初见雏形,该区域占地约400亩,环境保护良好、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目前,由国家陶瓷艺术大师汪洋投资打造的徽州陶瓷艺术体验中心(一期)已建成开馆,由祁红建工集团投资建设的白塔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工程,也在建设之中,一期工程将于明年5月前建成开放。此外,园区内还有“天之红”千亩生态茶园和油茶基地,已形成一个较集中的文化产业区域。可以说,在此地发展陶茶文化创意园区是天时、地利、人和。

为此,人大代表江立忠等人建议:柏溪乡应该在该区域加大招商力度,以创业文化产业为主导,打造集文化传承、展览、体验、交流、研究于一体的创意文化园区,希望县政府重视此地块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好白塔陶茶文化创意产业园,以筑巢引凤的模式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力度,把这一地块打造成类似北京798、宋庄和上海田子坊、8号桥等文化创意园区。

关键词:祁红文宣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祁门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其名享誉世界。祁红文化应该是这座山城的灵魂。近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将如何振兴祁红发展这一课题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2111”工程,致力祁红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尤其在宣传方面,更是加大力度,举办红茶开采节、祁红形象大使评选大赛,开展祁红广告语征集,组团参加各类茶博会展览等,并通过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自媒体开展宣传,祁红之名越来越响,祁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对外的宣传固然重要,但对内的宣传也不容忽视。纵观近年来,祁门红茶在县内宣传氛围的营造上还不尽人意,祁红文化作为城之灵魂的宣传还任重道远。目前,除了高速路段一些标语口号的悬挂外,仅有茶花女这一雕塑可以让人联想到这座城是以茶出名、以茶为荣,与祁门作为中国红茶之乡的形象尚有不小差距。

为此,政协委员江红娟提出《关于深化祁红茶文化宣传的提案》,认为可以针对中国红茶之乡作出整体化宣传规划,分节点层层递进式宣传。比如在高速口(即将建设的高铁口)、入城口、东南西北片、祁红小镇内作定点形象宣传展示,让人们一入祁门便知祁红,见到这些形象展示,便知祁红是祁门的灵魂,是梅城的骄傲。同时,建立祁红茶文化一条街,要将茶与城相连,茶与城相融,把祁红文化根植到每一位来过祁门的友人、客人的脑海里,想起祁门便想起祁门红茶,如此口口相传,达到宣传祁门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须利用祁门新区茶城做好宣传,将新区茶城打造成祁门新城区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利用旅游强化宣传氛围,扩大茶城对外影响力,助推祁红产业发展。

关键词: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观祁门县生态资源,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8.64%,居全省首位;拥有林地17.95万公顷,林木绿化率88.79%,森林蓄积量1175.2万立方米,是安徽省重点林业大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茶叶面积达16万余亩,是“中国红茶之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地质公园牯牛降,有众多的古村落和古祠堂,是中国御医之乡;地表水优良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在97%以上等等。然而这些良好的生态资源并没有给相关百姓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调查统计数据看:去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6元中,农民从林业上得到的收入仅735元,占5.7%,农民没有真正从良好的生态条件中得到更大的实惠。如果不转变观念,因循守旧,无疑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这样既不利于生态优势的转换,也限制了农民增收渠道。

为此,政协委员操礼明提出《关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变的提案》,认为这需要科学编制规划,确立长远发展目标,打通生态工业、高效农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发展好“绿色经济”和“美丽产业”。而打造旅游休闲业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首选产业。同时,结合祁门实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需大力利用祁门县茶产业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增加茶农收入;利用祁门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中药材、经果林等林下经济,发展冷水鱼特色养殖等养殖业,既保护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此外,还须保护开发并举,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就此加强人们的技能培训,提升转变他们的能力,并重点放在观念转变、技能提升和思想解放上,通过整合成人学校、职业学校、短期培训班、新型职业培训等社会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较高文化和一定专业技能的群体,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开拓进取意识、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奠定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