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弘扬法治精神 谱写和谐余江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1/3/21

弘扬法治精神 谱写和谐余江

——余江县创建全国法治县工作纪实

2010年12月,余江县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仅有七个县(市、区)获此殊荣,这是对余江县近年来法制工作的高度认可和褒奖。该县还曾先后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全省普法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等多项殊荣。一项项荣誉映射出一个平安和谐发展的新余江。

法律宣传,把“法律武器”交到百姓手中

余江县司法局局长李开祥告诉记者,“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实施以来,余江县除了扎实推动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六进”活动外,该县法宣办每年都要对全县普法骨干进行重点普法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每次村级组织换届后,都要对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进行法制培训;该县还以典型案例为内容制作法制光盘,开展以案释法教育工作。在法律宣传过程中,该县把“五五”普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依靠退休干部、老党员、基层派出所和司法所三支队伍,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法律宣传。目前,该县每个村小组都有一名“法律明白人”,每十户家庭就有一户“学法中心户”,许多普通百姓都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曹银福是画桥镇的一名老干部,退休之后,他成为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同村的一位村民在浙江打工时因公致亡,但其家属却没得到相应赔偿。曹银福得知情况后,拿起“法律武器”,与村委会干部一道,帮其家属打赢了官司,其家属也获得26万多元的经济赔偿。

法律援助,向贫弱者播撒法治的阳光

李开祥告诉记者,余江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2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在全县11个乡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残联设立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构筑了覆盖全县的法律网络,方便了农民工、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下岗职工等申请法律援助。该法律援助中心还不断降低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范围,如今,生活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内的困难群众都可以直接到该中心申请援助。为确保援助质量,该中心在办案过程中不忘对乡镇工作站和各村联系点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扩充法律援助力量。仅2010年,余江县法律援助中心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0余件,接受来电来访近1600次。一次次充满爱心的援助,就像一缕缕洒向贫弱者的阳光。

在众多援助对象中,邓埠镇80多岁的张奶奶给陈律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告诉记者,张奶奶来他办公室时,他正忙着处理几个案件,张奶奶见他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就悄悄给他买了几个包子和一包白糖送给他,并嘱咐他喝点糖水,吃完早点再干活。陈律师感动不已,详细了解了张奶奶遇到的困难。原来张奶奶几个子女不仅不愿履行赡养义务,还把老人的征地补偿款代领了,张奶奶生活无着落,不得已才找到法律援助中心。陈律师了解情况后,依法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法判定几名子女每月承担一定的赡养费用。陈律师又找到老人所在的村委会,并做通子女的工作,几位子女最终将代领的征地补偿款还给了老人。

人民调解,把矛盾化解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余江县司法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该县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委员会;以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为抓手,带动各辖区内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坚持在辖区内对矛盾纠纷每月排查一次,在村里每周排查一次。2010年1—10月,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1127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1106起,调处成功率98%以上。用李开祥的话来说,“人民调解就是要把矛盾化解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今年4月份,家住四青刘垦场的张晨女老人两个女儿因房产争吵。小女儿认为房子是自己父亲和老人一起建的,大姐是老人随嫁来的,不是父亲的亲生子女,现在父亲不在了,房子就应该归属于她,而大女儿认为自己也是二老的女儿就有继承权。为此,双方争执不下,事态有激化的趋势。邓埠镇和谐联动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人民调解员对其两姐妹进行调解。经过多次谈话,两姐妹不仅明白了继承权的相关法律知识,更加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帮教安置,让“浪子回头”,全县重新犯罪率为零

2010年,余江县共接受刑释人员67名,解除劳教人员1名,全部进行了帮教,帮教率100%,全县释解人员相对稳定,全县重新犯罪率为零。为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现刑释解教人员“放回有人接、回来有人帮、就业有人扶、生活有人管”的工作局面,该县司法局除了采取多项举措落实“无缝对接”机制外,还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教安置。

余江县对刑释解教人员都有动态记录,工作人员定期到他们家里了解情况,激励他们对生活要有信心,不要重蹈覆辙。对表现好的,工作人员则积极出面,帮助恢复社会对他们的信任,要是创业过程中有资金短缺问题,也会主动联系银行部门给他们发放贷款。

画桥镇葛家店村委会的王兵德2006年出狱后,已经“浪子回头”的他努力打工挣钱。去年年初他想承包水库搞立体养殖。这时,王兵德找到了县司法局安置帮扶小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积极为王兵德联系,为他申请了3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去年8月,王兵德顺利承包了一座20余亩的水库,随后猪场、鸡舍、鸭棚也陆续建成。如今的王兵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