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点滴皆情
——信江新区净地交付工作组工作纪实
5月21日,晴,最高气温34℃。
上午8点半,夏埠村村口的水泥路旁。
信江新区净地交付夏埠工作组的成员张先华、邵胜明等人正在指挥大家拆除村民童龙德家的大棚。如果没有人介绍,我很难看出他们是工作组成员——戴着草帽,背着包,皮肤黝黑,挽着裤脚,和普通农民几乎没有区别。张先华手上还拎着一个油漆桶,他告诉记者,这是“算棚”(计算大棚的钢管等材料以确定补偿金额)的时候,用来标号的。邵胜明摘下草帽当扇子用,一头凌乱的长头发引起记者的注意,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挺忙的,没时间去剪。”
来到童龙德家的蔬菜大棚前,看到大棚里绿油油的空心菜,拆除人员告诉张先华,天气太热了,如果现在掀掉薄膜,这些菜很快会被晒死,菜农的损失就大了。尽管已经将补偿款交到童龙德手中,但张先华还是决定暂缓拆棚,让菜农能够多卖几天菜。
安排好拆棚的事情之后,张先华、邵胜明打算去村里给已经签订补偿协议的菜农发放补偿款。他们告诉记者,本来他们组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发放补偿款,不过她和她的小孩最近都生病了,所以这项工作现在也被他们“揽”了过来。在村口,他们碰到了背着喷雾器准备下地干活的村民夏冬标,他们开始和夏冬标商量什么时候去算他家的大棚补偿金额。
9点多钟,张先华和邵胜明碰到村民汪如意老人,老人已经签订蔬菜大棚的补偿协议。就在村口的树荫下,张先华掏出计算器,把补偿的款项一一算给老人听,然后将3584元钱交到老人手中。
进到村里,一路上不少村民和他们打着招呼,村民们都叫张先华“胖子”,言语中透着亲切。张先华则喜欢捏一捏那些还抱在怀里的孩子,让他们叫叔叔、伯伯、爷爷。邵胜明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一下子多出不少亲戚了。
在一户村民家中,村民对登记的大棚钢管数量持有异议,于是他们和这位村民一道回到菜地又重新算了一遍,这一趟可花了不少时间。记者对张先华说,原来发钱也这么麻烦啊?他告诉记者,这不算什么,有时候发一家的钱就要跑五六趟。
在张先华和邵胜明顶着大太阳走村串户的同时,他们所在工作组的组长刘分明忙得不可开交。在后来的采访中,记者听到刘分明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分身乏术”。他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初来到净地交付工作组之后,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刘分明依然非常清楚地记得,来工作组的第一天,他就在一处施工现场吃快餐。
该怎么来形容刘分明的工作状态呢?他自己用了一个词——“与世隔绝”。一些朋友听说他来信江新区工作了,过来看看他,可他连陪朋友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后来,朋友们不来找他了,偶尔打个电话,“忙吧?”“忙。”“那挂了。”没日没夜地和村民们泡在一起,刘分明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理解和支持,一些村民还给他的工作组送来冬瓜、甘蔗等。
“都说你进城了,可怎么越来越像农民了?”
净地交付工作组的成员们一般都是头天晚上到村民家中去做工作,给村民介绍补偿政策,第二天一早安排人员拆棚,联合土管部门算棚,中午则统计补偿款,给村民送钱。当然,工作流程并非硬性规定,在田间地头碰到了村民,也是做工作的机会。
张先华原来是在余江县画桥镇政府工作,去年3月份来到工作组,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他认识这里的每一个人,并和这里许多人成了朋友;即使是晚上,他也知道哪栋房子是谁家的,哪块菜地是谁家的。他告诉记者,从进到工作组之后,他就几乎没有停歇。现在工作重点是蔬菜大棚的拆除工作,前段时间他们则主要忙着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收缴工作。
张先华告诉记者,他家在锦江镇,虽然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但却很少有回家的时间,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一般都是晚上回去,看看老婆孩子,第二天一早就赶回来上班,甚至有三四次,他刚进家门就接到电话,要立马赶回来。妻子先前很不理解:“是不是天塌下来了?哪里就有这么紧急的事情?”后来妻子终于相信并理解他工作忙了,因为他每次回家都是风尘仆仆,妻子开玩笑地说:“都说你进城了,可怎么越来越像农民了?”
在净地交付工作组的生活确实很累很苦,租个当地老百姓的房子,除了床什么也没有。记者问张先华看不看电视,他把眼睛瞪得很大:“电视?没有,就算有也没时间看啊。”不过工作顺利推进还是让他们很欣慰。张先华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老百姓对他们是有些抵触和不理解的,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碰到吃饭的点儿,一些村民甚至还会留他们在家里吃个饭。“以前一进村子狗就吠,现在我们连这里的狗都混熟了。”
56岁老干部连熬17个晚班
上午的采访结束后,记者碰到了信江新区净地交付滩上刘家工作组的一群人,他们刚刚在几家拆迁户家里做了一上午的工作。有一位姓夏的老人家已经答应拆迁,不过要求工作组给他租个房子过渡一下。该工作组副组长徐元辉告诉记者,老人已经年近八旬,儿子又不在身边。考虑到老人的实际困难,他们想方设法,终于在老人家附近找到了一个答应出租的房子。
徐元辉告诉记者,征地拆迁可不简单,先要去给老百姓讲政策、做工作,有时候一做就是十多次,然后再评估,签订拆迁协议,然后还要解决诸如过渡期租房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徐元辉今年已经56岁了,家在白露。虽然上班路程挺远的,但他每天骑着自行车,8点钟就赶到办公室,加班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去年年底的时候,可把徐元辉忙坏了,连续17天,天天晚上加班,最早也到晚上10点多钟才回家,有时候甚至忙到凌晨一两点钟。“还好,我身体还不错。”老人家笑着说。
一年多时间,完成征地9867亩
把时间退回到2010年3月,为加大工作力度,加速推进信江新区开发建设,市委、市政府从贵溪、余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选派29名年轻干部来到信江新区参与征地拆迁工作。信江新区党工委随即成立了9个净地交付工作组。今年4月,根据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工作组增加至10个。
工作组根据各阶段不同工作重点及各村的征地拆迁进展情况开展工作,近期,各工作组正针对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的鹰潭大厦、市民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华劲五星级酒店、信江新区医院、步行街、路网等重点工程项目净地交付开展工作。他们针对征拆对象入户做思想工作,拆除蔬菜大棚,发放土地分配款、蔬菜补偿款、附着物补偿款、过渡时期生活保障费等,补偿并清除被征地表面附着物,迁坟,收缴新农保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用,处理相关历史遗留问题。一年多来,工作组的同志极力克服工作难度大、人手少、时间紧、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等各类困难,进村驻点,吃住在自然村,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详细讲解拆迁政策和项目建设的预期实惠,做到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以理服人,基本实现依法征地拆迁、自觉自愿搬迁的目的。
截至目前,信江新区净地交付工作组共完成征地9867亩,交付净地4051.49亩,拆迁房屋37栋,坟墓迁移近千座,取得征地款分配和净地交付工作的重大进展,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记者手记:
站在信江新区的土地上,随处可以听到机器轰鸣,看到建筑工人们挥汗如雨,这片土地上的开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我只希望,等到那个时候,我们依然能够想起信江新区净地交付工作组成员们黝黑的皮肤、干裂的嘴唇,依然能够想起他们用耐心应对琐碎、用细心应对繁杂的坚持,依然能够想起他们,春风化雨润人心,点点滴滴皆是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