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紧日子”换来百姓“好日子”
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地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了,社会环境变了,但当地党委政府依旧在简陋的办公房里办公,始终保持着“过紧日子”的精神,不去享受,不图安逸,将有限的财力和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当地干部们都说:“政府常过紧日子,百姓才有好日子。”
办公条件寒酸与古镇日新月异对比鲜明
上清镇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著名的“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和“神仙都所”大上清宫就坐落在镇内。
走在春末的上清,绿色掩映中的古镇别有一番景致:白墙、灰瓦、翘屋檐、雕花木窗,镇上的徽派建筑大多修葺一新,平整宽阔的街道游人如织,两旁的各类店面生意兴隆。经过统一规划、改造后的古镇,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韵味。移步换景间,不仅让人体验了“道上清、古上清”的流连忘返,也于不经意间,感受到这里的发展热度和百姓的高幸福指数。
上清镇党委委员江毅宏介绍,近年来,上清镇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服务旅游,初步形成了集旅游、餐饮、观光、娱乐和旅游商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经济产业,镇域经济呈现超常发展势头,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全镇财政收入由1989年的36.7万元增至2013年的3946万元,25年间增长了107.5倍;农民人均收入由1989年600元增至2013年的7612元,增长近13倍。2004年,上清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列为江西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13年被评为“江西百强中心镇”。
古镇发展日新月异,古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古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条件却十分简陋。走进古镇东头的政府大院,几排低矮陈旧的瓦房格外引人注目,那是镇政府的机关食堂和干部宿舍,与古镇新貌格格不入。1954年就进入镇政府工作的76岁的丁保发,见证了上清镇解放后的发展历程。在他的记忆中,目前的机关食堂和干部宿舍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初都是镇政府各部门的日常办公用房。简陋陈旧的机关食堂,光线昏暗,地面潮湿,墙壁上随处可见漏雨的痕迹,这儿找不到一间像样的用餐包间。时至今日,镇里的公务接待依然安排在此,用餐标准是每桌(10人)菜金120元至180元,这样的费用在上清当地也只是中档餐馆的三分之一。干部宿舍让人一看就感觉有些年代,翠绿的青苔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古镇的变迁。已在这里住了多年的镇计生干部桂爱芳说,房子雨季潮湿,夏季闷热,墙面经常脱落,因渗水漏雨,镇里每年都要翻修一次。
因为事业的发展,工作人员的增加,1989年,经上级同意,上清镇兴建了现在的临街办公房,成为镇机关目前唯一一栋像样些的办公房。“这栋楼也已经25年了,去年,镇里结合古镇改造和全市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对这栋办公楼进行了立面改造,所以看上去还不显旧。”江毅宏说。
我们了解到,这栋办公楼很多办公室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变成了卧室,没有分到瓦房宿舍的机关干部,值夜班就睡在这里,近一半的办公室墙角都安放了简易床。
看惯了各地气势恢宏的行政办公设施,上清镇的办公条件让人觉得寒酸。如今,如此简陋的办公条件,别说在旅游设施一流的5A级景区,就是在很多偏僻的乡镇也难得见到。在上清镇采访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感慨一种现象:不论在集镇还是在农村,学校、医院、敬老院、村(居)民活动场所一个比一个建得漂亮,条件远超镇里的办公房。
古镇变美了,百姓的腰包变鼓了,不变的是政府简陋的办公条件和干部们的精神风貌。 “作为全国重点镇、江西百强镇,我们不是不想建座新办公楼,可我们始终没建,因为我们想把钱用到更需要用的地方。”上清镇党委书记赵俊波说,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政府就得过“紧日子”,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值!
简陋的办公房里饱含着一颗炙热的事业心
不图享受才能专心发展。简陋的办公房里饱含着一颗炙热的事业心。无论是当年经济落后,还是现在经济发展了,上清镇历届党委政府都以“过紧日子”为荣,把财力用在发展的“刀刃”上,把精力投放到一心一意谋发展上。
为了改善古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上清镇先后筹资4180万元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江毅宏告诉我们,目前,全镇100%的自然村通了高压电线路,100%的行政村建了医务室,95%的自然村通了硬化公路,70%的自然村通了有线电视,40%的自然村搞了新农村建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6%。
泸溪河把上清镇一分为二,两岸百姓交通自古依靠摆渡。为此,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1660万元,十年内先后建成上清、沙湾、汉浦和泥湾大桥四座大桥,彻底改善了整个古镇交通条件。
民生投入不吝啬,发展投入却精打细算。近年来,上清镇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镇长周柏青告诉我们,旅游产业的投入动辄上亿元,为了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对于每一项工程,镇里都要请专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算了又算、省了再省,巴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
从2012年开始,上清镇对镇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先后投资5300多万元实施了古镇一期开发改造工程,去年,包括中坊仿古街建设、天师府门前广场建设、天师路改造、天师路民居改造及长庆安置小区建设等五大项目全部完工,大大提升了古镇的旅游品质。
多年来,上清镇还千方百计整合涉农资金,围绕旅游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业,打造一批如天师板栗、上清大米、龙虎山高山茶叶等特色旅游产品。同时,发展以“体验乡土风情、感受田园风光”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使泉源熊家、沙湾圣井等“农家乐”品牌享誉整个景区。
小投入大产出。旅游经济让古镇旧貌换新颜,也让当地百姓走上致富之路。如今,海内外来上清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古镇居民也因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位于天师府门前的云锦楼酒店老板李超就是其中一位。李超家是世代居住天师府前的老住户,一直从事餐饮服务,去年古镇改造中政府为他就地安置了两套崭新的仿古门面房,生意越做越好,最近又在隔壁租了店面扩大经营。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仅让古镇旅游发展与百姓增收实现了“双赢”,而且保护了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确,我们行走在上清古镇大小街巷,随处可见挂着保护铭牌的古建筑,嗣汉天师府、大上清宫、留侯家庙、天源德药栈等名胜古迹皆保护完好。遍访上清全境,没有发现一家污染企业。
因陋就简折射出一种真挚的为民情怀
不图享受才能心系群众。简陋的办公房折射出一种真挚的为民情怀。
在上清镇,至今仍保留着机关干部民情家访的群众工作方法。干部们包村挂点、进村入户,都是自带伙食,或向农户交纳伙食费。虽然如今交通方便,当天的工作当天做完后都能回到镇上,但如遇到重大事项,还延续着当年吃住在农家的习惯。我们采访的泥湾村党支部书记饶员生告诉我们,挂点该村的常务副镇长李卫生、驻村干部黄正东和孔祥德经常早上自带饭菜,中午在村食堂加工。每年防汛期间,他们还自带被褥吃住在村里指导群众防灾减灾。
民情家访工作做深入了,就能倾听更多的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更多的难题。龙虎山景区天门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金和至今不忘三件事:其一是2002年种植高山茶叶时镇农技员黄国强等人现场手把手指导;其二是2009年茶叶加工遇到困难时,时任镇党委副书记、现任镇党委书记赵俊波开绿灯帮助建设茶厂;其三是2011年60多户茶农面临市场难题,时任镇农办主任蔡军多方协调帮助组建专业合作社。渐浦村马安组组长郑新崽不会忘记,去年,当马安新村连打两口水井都不出水时,是镇党委委员江毅宏、镇长助理肖斌多方奔走,最终促成镇政府投资10万元铺设1.8公里管道从镇里引来自来水。
常怀为民之心,才能真心为民办事。镇人大主席余向球挂点通桥村,他和驻村镇干部们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筹资15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修通了3个自然村的入村公路。镇综治办副主任童海峰挂点上清村拆迁安置工作,就蔡任华等20多户居民的安置诉求,多次向镇党委政府做专题汇报,最终,镇里为安置这些拆迁户在黄金地段征地41亩,不仅做好了前期土地平整、通水、通电等基础工作,还对相关规费进行了减免。历山村柴排组与金溪县接壤,为了连接两地交通,驻村干部现场“监工”,全长3公里的水泥路从立项到竣工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时代在进步,上清镇的群众工作也与时俱进。在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中,上清镇建立了镇、村、组三级联动的行政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对民政、计生、财政、新农合、新农保等乡镇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全部实行一站式受理和办结,让群众享受到在县级以上行政服务中心一样的优质服务。镇里还在全镇推行民事代办制度,驻村镇干部、村干部、组干部皆是民事代办员,群众可请干部免费代办行政服务事项。
群众工作做实了、做细了,干群关系自然变得和谐,群众工作自然也就更加顺畅。泉源村张家组曾树林和罗长文因宅基地闹纠纷,镇干部两次上门调解,便促成两人选择通过司法诉讼理性解决争议。龙虎山仙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上清镇发展优质稻种植,需连片流转土地2000多亩,涉及两个行政村15个小组430户群众,镇农办5位干部会同8位驻村干部,只用了一个冬闲季节就将此事撮合成功,公司负责人周加祥连称“奇迹奇迹”。
2008至2013年,上清镇连续6年被评为鹰潭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在我们看来,这是对上清镇群众工作卓有成效的最好注解。
采访感言: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大兴土木,不惜耗费巨资新建办公用楼,甚至举债建设山寨白宫、天安门等豪华办公楼,上清镇却能数十年如一日因陋就简,实属难能可贵。采访中,也听闻不少游客惊叹“不可思议”、赞美“最美乡镇大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景区,这些评价是对一个基层组织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最好褒奖。
与简陋的办公房相比,简陋办公房里饱含的那颗炙热的事业心、真挚的为民心,更加令人心生敬意。工作在那里的干部们不与人攀享受,只和人比奉献,将“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政府就得过‘紧日子’”这句话珍藏在心里一年又一年,传承了一届又一届,使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感受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温暖。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古人留下的警世箴言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上清镇过“紧日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