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余江县平定乡蓝田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金元
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解决难题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以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标杆、行有示范,推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从今天起,本网推出“争做‘龚全珍式好干部’”专栏,敬请关注。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刘金元朴实无华,一生甘于奉献。他常说:“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都能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创业,我们基层干部更要时时刻刻站在干事的前沿,为群众多办实事。”
刘金元出生于1930年,那时的白塔河两岸水利年久失修,十年九灾,瘟疫流行。刘金元和他的家人也未幸免,他曾三次因患血吸虫病住院,有的亲人甚至因血吸虫病离世。在死神面前他没有屈服,而是毅然冲在防治血吸虫病的第一线。担任蓝田村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将血防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相结合,使血吸虫病从此在蓝田畈绝迹。退休后,他仍然发光发热,弘扬血防精神,传播血防历史,为群众排忧解难。
刘金元一生以焦裕禄为镜,坚持扎根农村,把群众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赢得了干部的钦佩、群众的敬重。至今,当地人们仍然称他为“老刘书记”。
亲历消灭血吸虫病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定乡蓝田村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当年蓝田畈血吸虫病肆虐的真实写照。据余江县志记载:民国38年,蓝田畈竹院村,18户人家有19个寡妇,78口人中有65个“大肚子病”(血吸虫病),变成寡妇村、大肚村。民间流传民谣:蓝田畈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二人扛,不好一人驮。
“我们村有5个男丁和我同年出生,其他4人均在16岁之前就去世了。”对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噩梦,身为亲历者的刘金元至今记忆犹新。看到村里的同龄人一个个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刘金元悲痛万分。
19岁那年,刘金元本已通过体检准备参军入伍,可看到家乡血吸虫病肆虐、民不聊生,他毅然放弃了参军的机会,选择留在村里和血吸虫病作斗争。由于读过几年书,加上工作认真积极,他很快就被任命为村互助组的记账员,并于1954年顺利入党。
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吹响了冲锋号。那年冬天,蓝田村全村上下开展灭螺大战役,刘金元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已任蓝田大队支部委员的他受命每天将工作任务分派到每位村民,通过采取“开新填旧、土埋灭螺”的方法消杀血吸虫。后来,在县委的统一安排下,刘金元又按照“高山挖低埋钉螺,低塘填高促规划”的原则,带领村民将农田重新规划,通过“开新沟、填旧沟”,实施“园田化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彻底消灭了祸害蓝田畈几十年的血吸虫病。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成为全国血防工作战线的一面旗帜,而蓝田村是余江县血防工作的一个样板。
血吸虫病消灭了,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幅提高。1975年,蓝田村被评为全国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参加了全国第三届运动会。
如今的蓝田村,一条条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一块块良田错落有致,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是血吸虫病肆虐的“无人村”。五十多年过去了,蓝田村再也没有一人因患血吸虫病而死亡。
几代人心中的“刘书记”
“我们村变化这么大,刘支书的功劳最大。”85岁的蓝田村村民姜发旺感慨地说,没有他发动群众巩固血防成果,就没有蓝田畈的千亩良田和村民的健康身体。
“一段苦难史,满腹辛酸泪。”为了牢记历史,防止“瘟神”卷土重来,1960年,身为蓝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刘金元,继续发扬先辈“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一心致力于血防巩固工作。根据江西省血防所的指示,刘金元将血防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相结合,既改造旧螺区,又大力实施基本农田建设,不仅铲除了钉螺滋生地,而且平整了土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里,老刘书记总是身先士卒,经常白天挖新沟、填旧沟,晚上还得抽水干塘(沟),吃了常人几倍的苦。”刘金元曾经的战友、蓝田村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孙天新为我们回忆了一个故事。
1962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气温零下2摄氏度,村里竹苑港水塘抽水机的轰隆隆声突然停了,村民报告刘金元说,杂草堵住了抽水泵。刘金元闻讯后立刻赶到现场察看后发现杂草已将抽水泵死死缠住,必须尽快清除。可看到水面凝结起了一层薄薄的冰,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愿下水。
“如果不及时抽干水,第二天填埋水塘时间就会被耽误。”孙天新说。只见刘金元二话没说,悄悄脱下棉袄,“嗖!”的一声,钻进近两米的水底,将杂草一一清除。
在巩固血防成果的战斗中,刘金元白天要带领村民施工,晚上还要学习园田规划和水利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过度劳累的他瘦成“皮包骨”。可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在规划工程师指导下,他带领村民继续实施园田规划工程,硬是将蓝田畈粮食亩产由1950年的55公斤,提高到1970年的500公斤。曾经令乡亲们望而生畏的“棺材田”,变成了迈向幸福生活的“吨粮田”。
“田成方,渠成网,东西一个向,南北一个样,丘丘都平整,能排又能灌。”这是当时村里流行的一句赞美家乡的顺口溜,至今仍是蓝田畈的生动写照。
蓝田水电站是那个年代刘金元带领村民建设的一座集灌溉、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水利设施,年发电量40万千瓦、灌溉农田15000余亩、惠及人口15000余人,是蓝田人民与血吸虫病战斗、重建家园的最好见证,至今仍屹立在蓝田畈上。
“1975年,老刘书记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向上级争取并建设了这个项目,算算已恩泽方圆几十里群众近四十年了。”蓝田水电站站长吴港亮感慨地说,“没有老刘书记那一代人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孜孜不倦传播血防精神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每年9月开学初,平定乡蓝田小学都响起这熟悉的歌声,那是刘金元正在教授孩子们吟唱这首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为了弘扬血防精神,传播血防历史,刘金元已经坚持连续数十年到平定中学、蓝田小学等中小学校授课,普及血防知识,开展感恩教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