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风拂面面貌新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1/7/21

新风拂面面貌新

——余江县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时下,漫游余江,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人来人往;一座座休闲广场,载歌载舞;一个个村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余江人民群众尽情地享受着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

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

每到傍晚,余江县大桥良种场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一片欢腾:音乐悠扬,灯光闪烁,居民翩翩起舞,儿童嬉戏追逐……这里已成为该场群众休闲娱乐的天地。这是该县创新文化活动方式,让群众共享文明成果的生动景象之一。

近年来,该县积极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成立了韬奋故里群众合唱团,以“爱我余江,建设小康大家唱”为主题,全面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缅怀邹韬奋烈士、丰富繁荣地方文化事业的热情。作为一个由政府引导、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具有广泛公众性、开放性的群众文艺团队,韬奋故里群众合唱团备受全县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涌现出了退休老干部、街道社区居民、在校学生、机关干部、文艺专干等10多个分支合唱团队,参与人数达3000余名。

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该县按照“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原则,大力开展送电影、送戏、送科技等送文化下乡活动。为让农民看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县电影公司购买了电影拷贝,引进10台数字化放映机,组建了11支放映队,下乡为农民放映。县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编排一批农民喜闻乐见、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利用节假日、乡镇集日等农民集中的日子,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深受农民欢迎。据统计,该县共开展文艺演出600多场、电影放映13000多场、乡镇文体活动600余场,充分满足了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此同时,该县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时注重挖掘本土人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体育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体育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体育方面的作用,带动村民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被激活,秧歌队、腰鼓队、太极拳表演队、“农民剧团”、“农民铜管乐队”等一个个农民文体团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据统计,目前该县共有各类文艺宣传演出队伍180余支,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盛夏时节,夕阳西下,余江县马荃镇杨柳村,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纷纷来到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有的看书、有的下棋、有的打台球……据悉,该村于2009年筹集资金6万多元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并购买了电脑、台球、图书、各类棋牌等设施供村民学习娱乐。

近年来,该县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小城镇发展和县城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重点抓好血防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乡村重点抓好文化站、图书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网络。

为适应建设文化大县的需要,县政府逐年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全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建成的县图书馆面积达2000平方米。并将原电影院改,扩建成了集休闲、购物、娱乐、接待大型会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电影放映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现代化电影院。此外,在县城中心地段和其他地段兴建了多处市民文化休闲广场,成为县城市民休闲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文化休闲广场上每天都上演节目,1000多人组成的中老年健身队、交谊舞、扇子舞、腰鼓队等民间活动队伍以及500多人的体育健身队伍在这里开展活动,1万多平方米的广场成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在县城文化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县依托新农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8年该县开始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作,要求每个书屋配置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现如今像这样的书屋,在该县农村已有46家,并有60家正在建设中。同时该县还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在每个乡镇文化站中央财政支持24万元的基础上,积极提供配套资金,使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得以迅速启动并进展顺利。目前,全县已建成6个乡镇文化站,预计10月底,所有乡镇文化站都将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在乡镇政府的支持下,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日趋红火。目前,该县建设了1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创新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在余江县春涛乡文化站,时常能看到一些农民趣味体育比赛。据悉,除定期开展这样的文体活动外,拥有200平方米的阅览室和活动室的春涛乡文化站,每年接待读者上万人次,前来观看科教片的群众达3万人次,该站被评为“江西省百强文化站”。

为改变乡镇文化站资金缺乏、活动开展少的现状,从2007年开始,该县在全省率先推行“站户联营”模式,由责任心较强、爱好文化的农户来经营管理乡镇文化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有关部门则与其签订目标管理协议,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由于这种模式明确了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该县还采取资金补助、鼓励县直各单位和部门结对扶助等方式,向文化站送图书、赠订报刊、建活动场所。2008年以来,全县为乡村文化站赠送各类书籍2万余册,并赠送了彩电、录像机等各种视听设备,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站的发展。

实行“站户联营”后,各文化站在活跃农村文化上频出新招。他们购置了农村养殖技术、农产品供销信息、政策法规等书籍,实行全天候开放,为农民提供各种便利服务。该县马荃乡和邓埠镇文化站结合农村特点,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利用农闲时节、传统节日和村民举办嫁娶等喜事时,从事文化活动,既获得可观经济收入,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站户联营”模式走出了一条群众得实惠、站里有收益、社会出效益的创新之路。自推进“站户联营”模式后,该县乡村文化站的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增加了2万平方米。农村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三年来共举办文艺演出300余场,吸引观众3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该县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