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且看“大村”如何换新颜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08/10/20

——贵溪市鸿塘镇界牌童家村新农村建设综述

“童家今日好风光,灿烂新楼行对行。片片园田美如画,家家堂屋炫辉煌。笔直马路门前过,闪亮镜片变钱仓。团结和谐创新业,敢叫穷村换新装”。这是贵溪市鸿塘镇界牌村童家村小组老党员童伍成,看到新农村建设给家乡带来的喜人变化而写的一首诗。

童家村距鸿塘镇6公里,离鹰潭市区12公里,与余江县中童镇隔河相望,江西省大型水利设施——界牌枢纽工程就坐落在该村西南。该村共有200户800余人,是“大村”,2007年上半年成为鹰潭市两个户数过百的新农村试点村之一。半年来,镇、村、组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新农村建设让全村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清洁房、用节能灶”的美好生活,全村实现了产业新、农民新、村庄新、风尚新、机制新、班子好的“五新一好”局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大村组建设新农村的新经验。

经验一:“三会一访”,统一了群众的思想

原来的童家村有“四多”,即空心房多、露天厕所多、坟墓多、垃圾多,是典型的“脏、乱、差”村组。为打开工作局面,镇党委、政府及时下派挂村领导和干部,认真开展“三会一访”活动。一是开好户主会,充分利用晚上时间,与农民群众面对面讲形势、释疑惑、做动员;二是开好在外务工、经商、工作等人员座谈会,充分利用他们思想开通、见多识广,对新农村建设热情很高的特点,争取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三是开好困难家庭恳谈会,鼓励困难户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弥补出资的不足。“一访”,就是对个别思想不通的“钉子户”进行家访。由于宣传工作扎实到位,打开了工作局面,赢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

群众思想统一后,镇包村干部及时召开了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6名成员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加快建设进度,该村实行了理事会成员带头及包户制度,将拆除全村的空闲房、露天厕所等前期工作任务落实到理事会成员身上。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他们在村头设置了工作评比牌和无职党员贡献评比牌,调动全村党员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童家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完善试点村民主管理,村里的宣传发动、环境整治、建设项目筹资筹劳、建设进度督促、管理监督、制度运行等都依靠理事会。村里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做到经常向村民公布,并组织村民议定卫生管理、牛栏看护、财务公开、宅基地管理等制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热情和“自己家园自己管”的主人翁意识,群众由原来“不想干、不会干、不必干”的思想转变到“我要干、我会干、我能干”,由起初的怀疑、被动接受转变到积极主动参与。

为破解村内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维修经费难题,该村专门设立了新农村建设管理基金,通过向外出创业青年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市乡财政争取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确保了村内环境卫生和设施的使用。

经验二:“三大产业”,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发展生产是第一要务,实现村民生活宽裕是根本。童家村先后组建了眼镜经营协会、养猪协会和葡萄种植协会,通过这三个协会,带领老中青等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因地制宜,发家致富,形成中青年在外经商务工、老年人在家种养致富的格局。

“村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该村党支部书记童保华向卖眼镜的亲戚朋友讨教生意经。1996年,他自筹资金数千元,先后到陕西、山东等地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同年上半年,他筹资14万元,在上海杨浦区同济大学附近办起了第一家眼镜店,由于经营有方,当年便获利10多万元,其后,他又扩大规模,先后开了十余家眼镜店。为了让更多村民富起来,童保华一方面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村民的“传、帮、带”。十多年来,他先后带领数十位本村青年走上卖眼镜发家致富路,现在该村已经有了百万元户、数十万元户。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童保华在村里成立了眼镜经营协会,并被推选为会长。童保华则充分利用会长的号召力,鼓励致富青年“传、帮、带”,在全村形成了眼镜经营热潮。目前,该村在外从事眼镜生意的达到近400人,打造出一支眼镜经营“集团军”。

该村青年童天生原来是鸿塘镇的一位小学教师,回村建起了一家集饲养、加工饲料为一体的养猪场——江西联帮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1万余头。在搞好自己生产的同时,童天生经常向村民提供饲料、技术等帮助,带领全村年纪大、不宜外出务工的村民养猪致富。在他的带领下,童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十余头猪,仅此一项每户年利润均在2万元以上。

村民童党才在外打工期间学到了一手种植葡萄的好技术。2006年,他回乡办起了一个面积达5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长年雇用本村的十多名村民劳动,并教他们相关技术。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已有十几位村民走上了种葡萄的致富路。

经验三:“三项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童家村坚持把培育乡村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完善村内的休闲场所、村民会场、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目前,该村除成立了篮球队、象棋协会外,还充分利用自己潜在的优势,成立了戏曲协会、舞狮队和腰鼓队等三支队伍。

童家村村民素有爱戏曲、唱戏曲的传统,该村将20多位爱好戏曲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戏曲协会,每周排练3次,吹拉弹唱样样通。腰鼓队每天集中训练一次,舞狮队每3天训练一次。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村民们沉浸在村落文化的乐趣中,全村呈现出了“二少二多”的新风尚,即村民打牌赌博的少了、邻里矛盾少了、倡导文明新风的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沐浴在和谐安康春光里的童家村村民们自娱自乐,尽情抒发着对新农村建设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