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毛泽东同志《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五十周年之际
余江名片
●全国血防战线的一面红旗
●全国征兵工作的一面红旗
●全国水利战线的一面红旗
●编号为“3028”号的小行星以著名
企业家张果喜的名字命名
●有“中国眼镜之乡”的美誉
●全国三大微型元件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
●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法制教育宣传先进单位
●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
●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国家瘦肉型生猪出口基地县
●华东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
■红旗飘飘50年
这是一份幸福的感动,这是一面永远的红旗。
195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余江县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树起了全国血防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毛泽东同志闻讯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光辉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县顿时饮誉中外。
50年风雨兼程,50年春华秋实。进入2008年,余江县已实现了连续巩固血防成果50年,谱写了血防史上新篇章。“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已经融入余江人民的血液。
消灭血吸虫病后,余江县始终把巩固血防成果、防止血吸虫病反复作为事关群众的大事来抓,做到“思想不松、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工作不停、群防群控”。在巩固过程中,该县县委书记、县长换了十几任,但都把血防工作摆在特殊的位置。每任书记、县长调(离)前都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任务,向下一任书记、县长进行交接,一任一任往下传,并做到血防工作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确保血防红旗永远不倒。
面对血防工作的新形势,余江县委、县政府“居安思危”。从2005开始,该县将血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大力开展血防教育。2003年,该县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原来的送瘟神纪念馆整修成集历史性、文化性、教育性、标志性为一体的新场馆,让前来参观的人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余江县从娃娃抓起,在全县中小学开设血防知识课,使该县形成人人参与血防成果巩固的可喜局面。
余江县巩固血防成果的经验得到了全国的肯定,2006年,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在余江召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血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亲临会场并高度赞扬了余江的血防工作。
■发展成果惠百姓
初秋的平定乡蓝田村,掩没在绿色之中,村口沃野良田,扬花抽穗的二晚泛着绿波,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坂而过,直通农家门口,民居红瓦白墙,绿树掩映,村口池塘边的垂柳婀娜招展。新农村田园美景,陶醉了今日蓝田人。
蓝田村是昔日的血吸虫病重疫区,“蓝田坂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两人扛,不好就一人驮”,这首民歌真实地记录了血吸虫病肆虐时蓝田村的情景。
而今的蓝田村,先后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和农田“园田化”项目,过去的“棺材田”变成了“吨粮田”,村里实现了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完成了改水改厕,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健康的新生活。
蓝田是余江县巩固血防成果的一个样板,更是余江县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条件变好了,县委、县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让广大百姓一起分享发展的成果,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执政为民的理念。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余江的城市越建越美了,变亮了,变得大气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新的血防纪念馆、新的电影院、余江一中新校区、新火车站、一号大道、世纪阳光大道、县城东入口等一个个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把余江县城装扮得活力四溢,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宜居环境。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02年以来,余江县先后投入资金1.02亿元,改造县、乡、村公路92条454公里,全县12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
——社会救助全面覆盖。全县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治、贫有所济、居有定所、业有扶持、学有补助。
——群众生活日益改善。2005年,总投资1.19亿元,以提高农业效益、改造水利血防环境为主旨的白塔渠灌区整治工程开始实施,其中西片已整治结束,灌区年可增产粮食1200多万公斤,年人均增收近300元;全县有213个村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4000多农户建了沼气池,1.5万多户喝上了自来水。
■工业经济新跨越
送走“瘟神”后的50年,是光荣与压力、幸福与挑战并存的50年。期间,余江人民每时每刻都在收获着血防红旗依然高高飘扬的光荣与幸福。同时,余江人民也深感这面红旗下的压力,既要红旗不倒,更要快速发展经济,让百姓富裕安康。
消灭血吸虫病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余江人民大力弘扬“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合力打造新兴工业县,努力实现县域经济超常发展。今年1至8月,全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2亿元,出口创汇2607万美元,上交税收1.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9.2%、78.7%和66.1%。
工业的兴起挺起了余江发展的脊梁。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一个个开工建设的大项目,一条条转动的流水线,无不跳跃着“工业强县”的强劲音符。以饰品为主的轻工产业、金属回收及加工产业、雕刻产业、医药化工及节能产业、眼镜产业、微型元件产业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果喜集团、兴发有色金属、天施康药业、世纪阳光照明、耐乐、宏磊、亚菲达铜业、恒慧光学、瑞源微型元件等一批县内外骨干企业竞相发展。
让我们回眸余江近年来走过的坚实足迹:2005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02亿元,县级财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7年上半年,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首次超过一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县的跨越;2008年上半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652亿元,超去年全年财政收入,增长9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611万元,增长70.5%,增幅均列全省第二。
余江经济发展能有如此的成就,与新形势下县委、县政府谱写“血防精神”新篇章,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密相连。
余江县领导在谈及近年来该县创新思路,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实施主攻工业战略时,感触特别深。
从县委、县政府领导十进温州招商引资,终于建成颇具特色的眼镜工业园,到逐步形成中童眼镜、洪湖铜材加工、锦江微型元件加工、邓埠轻工五金生产加工的特色板块经济,再到现在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做大做强特色工业产业的发展思路,无不体现着创新与实干。
当前,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全县各部门、各乡镇纷纷行动,形成了“行行上项目、乡镇争项目、人人抓项目”的良好发展氛围。这种发展工业的思路为余江带来了滚滚财源,更为余江的发展积攒了后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