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警惕“节后综合征”

2020年11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09/2/2

春节7天长假之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节后的两三天里,上班一族会感觉精神疲惫,抑郁失落,焦虑不安,工作效率低;老年人难以适应突然清静下来的日子;孩子们心猿意马,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专家们将这些长假之后的种种不适症状统称为“节后综合征”。

医学专家们介绍:所谓“节后综合征”,是长假之后出现的个人生物钟被破坏的一种现象,严格地讲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长假期间,不注意休息,娱乐无度,起居无常,玩乐无限,生活失去往常规律;长假结束时,又缺乏心理和身体的调整,从而导致心理上、生理上、情绪行为上的种种不适。如何克服“节后综合征”,减低它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关医学专家针对“节后综合征”的几种典型症状,对症下“药”,开出祛除“节后综合征”的良方。

症状一:抑郁失落,焦虑不安

7天长假在松懈、舒适的状态下生活,作为一种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一套松懈、放松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一下子从上述状态中停下来开始紧张的工作,原来那种适应轻松、缓慢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加上生理和心理的惯性作用,会使人们面对工作的紧张环境感到不适应。于是,就会出现抑郁、焦急、忧伤、失落甚至心悸、失眠、恐惧等身心健康问题。

出现以上症状时,首先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如:可以采用听音乐、读书等休闲方式。其次要抓紧时间收心,提醒自己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做好眼前的工作和事情。另外,要注意在工作上给自己一个缓冲:先从一些轻松容易的事情开始,暂且避开较为棘手的工作。

症状二:睡眠紊乱,疲惫,注意力难集中

春节7天假日中,很多人因为作息时间的改变而变得疲惫不堪,睡觉颠三倒四,出现“睡眠紊乱”。上班后,有的人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一天过得昏昏沉沉;有的人打不起精神,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对于这种神经失调状况,应尽快采取调整生物钟、洗澡泡脚、有效休息等方法消除疲劳,调整、补充睡眠。一要恢复平日的作息时间,把生物钟调整过来。二要泡澡、泡脚。每天晚上入睡前泡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泡脚。水的温度以40℃左右最好,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至20分钟即可。泡脚的水温可略高一些,以感觉到微烫为宜,泡脚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加速,增强血液循环。睡眠时可以将脚稍垫高些,以利于下肢血液循环,促进疲劳的消除。三要科学睡眠。睡眠是解除疲劳的好方法。正确的做法是比平时提前一两个小时入睡,坚持在以往习惯的同一时间起床,起床后可散散步、做做操,给身体一个缓冲,这样更有利于尽快恢复体力。四要提神、午睡。节后白天工作疲惫时可以喝点茶、咖啡提神,中午小憩一会儿。

症状三:肠胃不适,头晕恶心

有的人在长假过后会出现一些消化道方面的症状,比如说腹胀、消化不良、恶心,食欲减退,甚至腹泻。这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吃瓜子、花生、糕点、糖果较多,摄取比平日多得多的糖分和香料,胃和肠道负担过重所引起的,这也是节后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出现以上症状,不必慌张,只要注意合理饮食,不治自愈。在此还提醒大家:合理饮食也可帮助消除长假过后的疲惫、恢复体力。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制品、乳类,以及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如豆腐、牛奶、猪肉、牛肉、鱼、蛋等;这些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使血液酸度降低,中和平衡达到弱碱性,消除疲劳。

症状四:免疫力低下

春节期间,过度娱乐易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平衡失调,乐极伤身。长假后人们会感到身心疲惫,抗寒防病能力处于低谷,且冬季的冷暖不定,稍不注意就会受凉感冒。因此,要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心肌梗死等疾病侵袭。

症状五:用眼过度造成视屏终端症

春节长假,用眼过度会造成“视屏终端症“,“视屏终端症”是一种现代疾病,通俗地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视疲劳。

节假日眼部综合征的调理方法是:首先要有充足的睡眠,养成午休20-30分钟的习惯,每天晚上早点睡觉,早晨要早起锻炼身体。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每天早晚喝绿豆小米粥,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

最后,专家们提醒:“节后综合征”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正常心态,在节后第一天的表现最为明显,一般会持续2到3天,在节后一周左右可恢复。如果一周以后,症状还没有明显改善,就应该及时到医院治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