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鹰潭:生活舒适幸福安逸
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宜居鹰潭”建设工作,努力使鹰潭在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市民生活满意度和方便度显著提高,对鹰潭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16年,将鹰潭建设成为城乡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健全,环境优美舒适,公共服务优化的宜居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力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工作重点
(一)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三)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分析解读
宜居城市无论广义、狭义之分,总体而言,应该是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一座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的城市。
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有具体的措施作依托。16号文件从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从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进行了精确界定,使各项工作操作有标准、考核有标准。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把贵溪、余江、月湖、龙虎山景区发展全面纳入大框架城市的空间和生产力布局,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协调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布局;完成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评估工作,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区块功能定位,并切实抓好市政管网、综合交通、商业网点、社会事业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实现规划全覆盖;加强连片未建设的集体土地管理,留足大框架城市发展空间;新建居住小区绿化空间要按照不低于30%、旧城区改造不低于25%的用地面积配套建设绿地。
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加快形成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协调发展、互为补充、供求平衡的住房供给体系,2016年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力争突破35平方米;建立和规范物业管理招投标有形市场和服务平台,从源头上遏制物业管理矛盾纠纷的产生,到2013年,全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2016年达到95%;完善房地产开发销售信息公示、商品房预售许可、明码标价等制度,建立健全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中介合同格式条款备案制度。
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深入实施“碧水工程”,到2016年,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稳定在Ⅱ-Ⅲ类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到2016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深入实施“洁净工程”,到2016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基本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深入实施“绿色工程”,突出打造信江、白露河、童家河三条生态水廊和沿320、206国道环城生态绿廊,建设大型湿地公园,开工建设信江新区中央公园、白鹭公园、枫山植物园、西湖湿地公园、鹰东湿地公园、信江两岸景观带及一批社区小游园,改造提升东湖公园、鹰潭公园、梅园公园等城市公园,做好龙虎山大道等主要城市通道和城市出入口、主要街道的景观绿化以及滨江公园的夜景亮化,广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退地还绿,以绿点、绿带、绿圈、绿地构成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为市民营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相依,和谐秀美”的宜居生态环境。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信江新区10条主次干道,形成“三纵三横”路网体系,实现信江新区一期范围内两桥循环相通,路网交叉相连等;依托鹰潭地域文化特色,建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提升鹰潭城市文化品位等;建立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未来五年,我市将选派一批机关干部、新录公务员、后备干部、老干部驻点街道、社区,帮助和参与街道、社区工作;理顺市、区城市管理职责和范围,实现实时、动态、“无缝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积极建设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创建标准化宜居社区,到2016年,将城区80%以上的社区打造成为宜居社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