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生在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摘登
工业经济是鹰潭的经济脊梁
做大工业总量。坚定不移地推进“世界铜都”建设,继续深化与江铜集团公司地企一体化合作,用好“中国铜产业基地”、“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字号招牌,迅速做大铜产业总量。充分利用地方工业企业特色、规模、市场、品牌等优势,发展壮大水工业、服装制鞋、节能照明、食品加工、眼镜等地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非铜工业总量。全面落实扶优扶强市属工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增加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千方百计提高市属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
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帮助现有铜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铜精深加工占全市铜材加工的比重,尽快实现由铜原料基地向铜材料基地、进而向铜精深加工基地的转变。着力打造现代水工产业,把节能灯培育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打造“中部鞋城”做大鞋业,做响鹰潭“眼镜之乡”的品牌,尽快形成以夏天无、肠炎宁等系列产品为主的中医药产业链。
建好工业平台。围绕产业落地、企业入园,进一步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切实为企业员工解决好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服务水平。
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城市的大小,而在于城市的定位、功能、品质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外可以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加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要以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要加快推进夏埠新区“两桥一堤”建设,抓紧建设核心区路网工程和供电、供水、通讯、燃气等配套设施,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问题。按照“整治、整洁、整齐”的要求,突出抓好重要街道、重要节点、重要景观、重要建筑的综合整治。
着力抓好“两线六点”景观提升工程
重点实施好鹰东连接线至龙虎山大道、交通路至四海路两条城市干线和梅园、中心广场、五道口、体育馆等六个重要节点的景观改造。启动环城东路、梅枫路、四海路、信江南路和体育中心周边路网等改造工程。全力抓好沿江小区拆迁工程,启动滨江公园二期建设,构建“一江两岸”城市景观。
坚持绿色为城市底色,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高标准建设鹰东、鹰西、鹰南、320国道等四个城市出入口的绿化工程,进一步改造提升人民公园、梅园公园、东湖公园、体育公园,加快月湖岩湿地公园和沿江公园建设,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以绿点、绿带、绿圈、绿地构成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营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山水相依、和谐秀美”的宜居新鹰潭。
旅游经济是绿色经济、朝阳产业,是实现鹰潭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
坚持“大资源、大整合、大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发“道教圣地、神奇山水、魅力鹰潭”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大道乾坤项目建设步伐,规划开发龙虎山圣井景区,开发建设上清古镇,策划打造龙虎山夜游项目,开发建设贵溪铜文化游、樟坪畲族少数民族风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
按照“功能划分城景分工、形象宣传城景一体、旅游管理城景协调、旅游营销城景统分”的要求,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尽快开通城区到景区的城际公交线路,推动旅游配套产业发展。
始终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招商,为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年”提供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项目建设年”能否取得实效,重点在加大投入,关键在招商引资。围绕六大特色产业,把长三角、珠三角、泛海西区作为对外招商重点区域,开展小分队驻点招商,实行部门联动招商。紧盯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配套强、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密切与各行业商会(协会)的联系,多渠道收集招商信息,实现从招企业到招产业转变、从招企业家到招协会转变、从专业招商到综合招商转变,努力把我市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海西区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
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要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加大投入等多种渠道,努力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响一批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建200个左右的新农村点。抓好以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村庄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绿化,力促农村生态环境有更大改善。深入推进农村交通网络建设,精心实施国家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城乡交通一体进程。着力抓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对万亩以上圩堤及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应急处理,全面完成国家专项规划内的1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确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是我市当前最大的民生
要本着“统一政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始终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放在首位,将改制资金首先用于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和发放经济补偿。对已改制企业,要妥善解决各种遗留问题,着力做好中断缴费人员养老保险金接续工作,积极落实工伤人员医疗费用和伤残补助,加快办理职工档案移交和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工作;对未改制企业,要抓紧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力促国企改革顺利开展。 (本报记者 林卫东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