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自力更生 重建美好家园
——我市村民事务理事会灾后重建工作纪实
编者按
村民事务理事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打基础、抓基层,不断夯实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这次抗击千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村民事务理事会又担负起带领受灾群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努力用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的重任。
村民事务理事会立足于自力更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激活一切可以激活的因素,团结带领群众自强不息、顽强拚搏,凡是自己可以克服的困难决不依赖他人,凡是自己能办的事决不依赖政府,不被困难压倒,不向洪灾低头,重建美好家园。
灾后重建,又见那些熟悉的身影
近日,记者走进正在灾后重建的余江县,在那里,又见到了村民理事熟悉、可爱的身影,他们依然忘我地工作,在灾后卫生防疫、发放救灾物资、发动村民修复水毁道路、组织村民生产自救再显身手,在灾区群众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金墩上邹村:互帮互助生产自救
记者走进潢溪镇金墩上邹村时,理事长邹样寿正带领村民平整被洪水冲毁的稻田,撒播晚稻种子。这位英雄的理事长在中潢圩堤出现险情时,三天三夜奋战在堤坝上,当堤身出现“管涌”时,毅然拿出侄子准备结婚用的喜被堵进水口。洪水刚刚退去,邹样寿第二天便召集理事会成员商量灾后重建的事项。他们组织村民搞好自家卫生、清除村内淤泥、喷洒消毒剂,将一个脏乱的村庄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这次洪灾中,村里有88亩早稻、100多亩花生、30多亩甘蔗被完全冲毁。洪水一过,他便组织村民亲帮亲、邻帮邻,开展灾后生产自救。部分村民没有来得及购买晚稻种子,他就从自家储备的种子中挤出50公斤给这些村民播种。村民陈结莲丈夫在外打工,公公年老体弱,邹样寿主动帮助她整理秧田,播撒稻种。在邹样寿和理事会其他成员的带领下,上邹自然村已经播撒200多公斤二晚种子,确保全村下半年近300亩水稻秧苗所需。眼下,邹样寿又带领村民清理冲毁的花生和甘蔗,平整好土地,准备过段时间种上芝麻或绿豆。
塔洲洲上村:铜锣声里重建家园
虽然已经连续天晴几天,但处于信江河中央的潢溪镇塔洲村洲上自然村才刚刚从洪水的梦魇中醒来。这次洪灾冲毁了浮桥,冲毁了全村几乎所有农田,村民们的两层楼房整整浸了一层,供电设备也完全被毁,全村停电整整15天。6月27日开始,村民们已经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在没过脚踝的淤泥中紧张地重建家园。6月28日,记者乘轮渡进入该村,理事长宋太忠正在挨家挨户敲铜锣。宋太忠说,这几天,铜锣声就是洲上自然村重建家园的“号令”。听到铜锣声,村民迅速聚集起来,有的拿铁锹,有的拿扫把。经过两天的清理,洲上自然村的淤泥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也进行了消毒处理,村民们今天要清理的是机耕道上的淤泥。宋太忠把大家召集到村外的机耕道后,交待了一下任务,便和大家一起干了起来。乡亲们告诉记者,这几天,老宋为了带领大家灾后重建,自家15亩被冲毁的稻田都来不及平整,下半年的二晚秧苗种子也还没有播种。正在忙碌时,村里一位老人赶过来,告诉宋太忠“电师傅来了”。宋太忠赶忙返回村里,招呼赶来抢修供电设备的镇供电所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无论如何得尽快让乡亲们用上电。
新危邹家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
杨溪乡新危村邹家自然村处在邻县东乡县几座水库下游,受这些水库泄洪影响,村里被洪水冲了个面目全非,房子淹了,供电断了,灌溉水渠垮了,设在村内的一个教学点也被迫停课。6月21日洪水退后,村民理事会便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清淤泥、搞卫生、忙消毒。理事长邹福全专挑急难险重的活干,当天下午,便带领50多位村民赶到教学点清洗桌椅板凳,擦洗地板,清扫周围垃圾,对整个教学点进行彻底消毒。第二天,教学点就恢复了上课。村里的一根12米长的电线杆严重倾斜,全村停电3天3夜。6月22日一大早,邹福全就向县供电局求援。供电抢修人员不够,拉直电线杆难度太大。邹福全马上召来15个青壮劳力,经过半个小时的通力协作,终于把电线杆扶直了。当晚6点,邹家村恢复了供电。眼下,邹福全和理事们又积极筹资,准备对被冲毁的120米灌溉水渠进行修复。在邹家村,记者看到村民们搬运修渠用的红石。邹福全告诉记者,村民们的集资有限,但大家有信心克服困难,把水渠修好,确保下半年200多亩稻田有水灌溉。
科湖陆家新村:支援邻村抢修公路
洪灾中,杨溪乡江背村通向乡政府的主干道一段路基被完全冲毁,形成了一个宽6米深2米的大坑,如不及时修复,不仅影响整个江背村2000多名村民的出行,而且极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科湖陆家新村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长陆早平在带领村民帮助江背湖背陆家村清理淤泥时发现这一险情后,当即做了个简易的木牌提示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6月26日,陆早平主动调来自己的施工机械,包括两台挖机、一部铲车、一台风爆机、四辆农用车赶来抢修。在他的带领下,科湖陆家新村村民理事会其他理事们和10多名村民也主动参加到抢修队伍中。经过整整两天的紧张抢修,至6月28日上午7点多,整个水毁公路全部修复。看着江背村群众从修好的公路经过,陆早平和科湖陆家新村其他村民都很自豪,他们说,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晏华勇 徐卫华)
群众灾后自救的“主心骨”
为掌握灾后自救的主动权,贵溪市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村务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对本村洪灾中被冲垮的水利设施、道路桥梁、农田作物进行修复,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早日恢复正常。该市耳口乡昌卜村在洪灾中全村被淹。洪水退后,该村小组理事会第一时间组织抢灾突击队,对村内道路淤泥进行冲洗清理,配合上级卫生防疫、供水供电部门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修复。由于村里线路受灾严重,乡里将贵溪市供电部门特意送来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拨付给村里使用,因缺乏人手未能搬运,村理事会立即组织30多名村民从乡里搬运过来装好,解决了村民碾米用电难题。截至目前,在理事会的努力下,该市共修复加固水毁设施200多处、清理道路400多公里、塌方2万多方。
自力更生,恢复生产。理事会成员把农业产业恢复作为开展灾后自救、减少受灾损失的最好方式,多方组织村民就地开展农业自救。该市鸿塘镇横田村罗家小组是个农业大村,洪灾中农田受淹面积达700亩。洪灾过后,村理事会将200公斤救灾稻种第一时间发放到村民手中,并组织4辆拖拉机对村中被毁水田进行重新耕作栽种一季稻,力争将农业损失减到最小。目前,在村理事会的努力下,该镇已发放救灾稻种2.5万余斤,农业灾后自救正有条不紊地有序开展。(朱 华 彭建兵)
为村民点燃希望
官山村,是月湖区童家镇官山村委会临近信江的一个小村庄,全村165户700多人口,田地面积510多亩,由于内涝严重,全村被淹。
洪水过后,面对被毁的家园,官山村村民理事会带领村民自力更生,从头再来,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灾后重建,全村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据了解,月湖区共有108个村民理事会,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 积极组织村民投身灾后重建工作中来,点燃了广大群众重新开始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6月28日,记者来到了月湖区受灾最严重的童家镇部分村组,实地采访了当地村民在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重建家园的点点滴滴。
团结互助,生产有序建家园
童家镇大塘村委会李家村小组是个只有530个人口的小村庄,全村田地面积475亩。当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村民理事会会长李宽太正在与村民一起修复被洪火冲毁的沟渠。他说:“农田水利设施很重要,农作物离不开水。”李家村被毁坏的水利设施有10多处,面对维修资金缺乏的难题,村民理事会采取村民出一点、社会帮一点、工程队垫一点的办法,保证了村里水毁工程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前最紧要的是恢复生产。李家村的田地有400余亩被淹,目前,村民正在抓紧时间播撒稻种。但是,由于此前没有准备,很多村民缺乏稻种。村民理事会知道这一情况后,积极联系到种粮大户李细粮。李细粮种了200多亩田,家中稻种准备充足。经过村民理事会的牵线搭桥,全村有20多户农民从李细粮家共借了200多公斤稻种,解决了稻种缺乏的问题。
村里群众发扬“一人有难、大家支援”的互助精神,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眼前碰到的难题。罗会贵、杨福贵都是外乡人,承包了该村30田地种菜,居住在菜地边上的简易房内。一场洪水,将他们居住的简易房冲得无影无踪,两人没地方住了。村民理事会得到情况后,主动将他们安排到村里大礼堂内,并且给他们联系村民李寅太和熊火太家中,解决喝水问题。
率先垂范,不等不靠早动手
以身作则,帮助困难群众恢复生产,童家镇化溪村腰上村小组村民理事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了好头。今年已经50多岁的吴仕财身体有病,儿女们都在外地,家里五亩多田全被毁了,正等着需要劳力帮助播种。而目前,村里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自救,劳力很紧张。吴仕财心里着急。为了帮助解决吴仕财的难题,在理事会理事长吴正冠提议下,理事会成员商议决定大家集体动手,帮助吴仕财播种。
不等不靠,不误农时,减少农业损失,理事会主动为村民牵线搭桥解决难题。腰上村小组共有700多人口,全村500多亩良田全被洪水淹没。洪水一退,村民理事会提醒村民,抓紧时机抢播晚稻。村民吴龙光的2亩田被倒塌的淤泥堆积,6月27日,村民理事会成员与村里群众一起,帮助吴龙光将稻田里的淤泥清除,足足花了一天的时间,才将田块重新平整一新。吴龙光说,真得感谢理事会成员,如果不是人多,这块田怎么也重新平整不了,现在又可以种稻谷了。田地全部被水淹,需要重新耕种,耕作机械严重缺乏,耕牛又重新派上了用场。村民吴社福家没有耕牛,在村民理事会的帮助下,他借来了吴员功家的耕牛耕田。(祝文平 严米金)
榜样的力量
洪水刚退,记者来到龙虎山景区前舒村、大二脑村、菱湖陈家村、沙湾村、桂洲村看到,在房倒屋塌的废墟上、在硪沙掩埋的稻田里、在路毁桥断的道路旁,刚刚遭受特大洪灾的龙虎山人擦干眼泪,挺起脊梁,拿起锄头铁锹,挥汗干了起来。一条条被损水渠疏通了,一条条水毁道路修复了,一座座村庄卫生整洁了……
稳定情绪,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解决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是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龙虎山景区党委及时向灾区群众发放大米、食用油、矿泉水、方便面、面包蛋糕等各类救灾物资。各村民事务理事会积极配合,动员村民开展村帮村、邻帮邻、轻灾帮重灾的互助活动。
吴斌华,共产党员、上清镇沙湾村理事长,在洪水来袭时挺身而出,撑着竹筏转移群众。村内有5户村民房屋倒塌,无房住,他出面协调,立即将他们安置在沙湾小学的教室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大灾之后防大疫。十多公分,甚至几十公分厚的淤泥把村民的家、房前屋后和村内外道路覆盖了,各种垃圾堆满村庄每个角落,挂满树枝、电线。理事会成员进门入户宣传卫生防疫知识,组织村民清除淤泥,用消毒药品消毒,在野外和沟壑抛撒石灰。
记者看到,所到村庄基本不见淤泥,道路整洁,卫生环境恢复正常,群众情绪稳定。
龙虎山镇豪岭菱湖陈家村坐落在秀美的金枪峰下,全村160多户,环境优美,村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19日下午,村旁延山塘水库出现险情,共产党员、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长陈荣太在村支部书记的带着下,召集由150余名村民组成的紧急抢险队,扛沙袋,堵管涌,护堤脚,保住了水库,保住了村庄,保护了村民。现在他又在为整治村内外环境,修复道路,谋划水稻补种而奔波忙碌。
带头示范,团结带领群众自救
记者在深入自然村采访时,所有村民事务理事会的理事长、理事们或在对村内公共场所消毒,或是在抢修沟渠,或是在发放救灾物资,或是在调运二晚秧苗,没有一个闲人。
龙虎山景区提出要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认真做好水毁道路、桥梁的抢修工作,做到水退到哪里,就及时修到哪里。各村民事务理事会从身边做起,把力所能及的大事小情做到家做到位,带领村民不等不靠,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灾后重建。许多理事会在洪水退后都召开了专题议事会,就灾后生产自救想办法,出主意,并制定了目标计划。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前舒村一条水渠被洪水冲毁,直接影响80余亩农田的灌溉。理事舒春发顶着烈日,卷起裤脚,挖土运土装袋,堵塞水渠缺口,汗水泥水一身。10多名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干得热火朝天。他们说,舒春发一大早就带着我们在这里干了几个小时了,一直没休息。舒春发挑着装满土的挑子,笑着说:“我们村民事务理事会共有5名成员,每个人都分了工,我负责抢修水渠,能为村里办点实事,我高兴!也是应该的!”
上清镇桂洲村理事长邓长平在考虑抢种补种农作物,减少损失的同时,还在谋划着如何紧紧抓住景区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的机遇,组织村民参加景区灾后建设,以务工的形式弥补农业上的经济损失。
无私相助,携手同心共渡难关
村民事务理事会作为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最基层的一级村民自治组织,在这次特大洪灾面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理事会成员充分发挥了“人缘、地级、亲缘”的优势,在抗洪救灾、救灾重建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体现。
水北大二脑村是今年5月份从余江县划归龙虎山景区的,全村共42户200多人。66岁的老太太倪开红家被淹,子女又不在身边,看着家里厚厚的淤泥和被洪水浸泡的衣物、家具,老人痛苦万分。理事长吴何堂组织村民上门清淤泥、消毒,共拉走淤泥3大车,然后他又帮老人将家具抬到屋外清洗晒干。老人拉着吴何堂的手再三表示感谢。
吴何堂告诉记者,为帮助村内孤寡老人和家里没有劳动力的村民灾后重建,理事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7名理事会成员包干到户,负责包干户的卫生环境、生产自救等灾后重建工作。
清淤泥,打扫卫生,恢复正常的生活环境,让村民重新舒心居住,是理事会面临的头件大事。沙湾村李木林家没有青壮劳力,面对厚达10多公分的淤泥,儿媳陈三根一愁莫展。理事长吴斌华组织村民主动帮她清运淤泥,打扫、冲洗庭院,并一遍遍地对房间内和房前屋后进行消毒。村民们都说,还是理事会好呀。(林卫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