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新家园
——聚焦鹰潭赶超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编者按:
8月19日《江西日报》头版以《宜居宜业新家园 ——聚焦鹰潭赶超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为题,介绍了鹰潭变思路,建设大框架城市;变特色,以绿色为底色打造生态城市;变理念,以人为本建设宜居新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现予转载。
在鹰潭城区的信江南岸,连绵5公里长的滨江公园即将竣工开园。漫步园内,记者看到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花草树木,以及一条条精致的游步道。设计新颖的老码头广场,以蒸汽机车和铁轨寓意着“火车拉来的城市”,彰显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鹰潭变得更美了,更绿了,期盼多年的一江两岸也要成为现实了。”谈到近年来城市的喜人变化,正在公园健身的市民王晓红竖起了大拇指。采访中,街道整洁、交通有序、绿树成荫、新景如画的城区风貌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一股文明和谐的现代城市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鹰潭市全力推进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框架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把城市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通过拉大城市框架、精心打造城市亮点、以人为本管理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之路,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
思路变:大框架城市横空出世
长期以来,鹰潭的老城区被局限在信江和浙赣铁路之间的狭长地带,难以承载更多的城市人口,更无法满足市民对城市功能日益提高的需求。拉大城市框架,成为鹰潭城市建设中亟待破题的关键点。
小城市要有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手笔,更要有新思维。和省内其他设区市相比,鹰潭具备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中心城区和所辖县(市、区)之间的距离均在15公里左右,具备了组团式发展的可能。可是长期以来,鹰潭中心城区和贵溪、余江城区以及龙虎山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只是依赖320国道和206国道,发展上也是各自为战,缺乏整体规划,一体化发展纸上谈兵。
2007年以来,鹰潭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调研,明确提出了构建以中心城区和龙虎山景区为主体,以贵溪和余江为两翼,快速通道相连、绿色生态过渡、信江流水相依、产业要素集聚、功能设施互补的“四区合一”大框架城市发展战略。
思路一变天地宽,鹰潭的城市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009年1月,连接鹰潭中心城区和贵溪市区、双向六车道的鹰雄大道率先通车。这条城际快速通道全长15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是一条集美化、亮化、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景观大道。鹰雄大道的贯通,将鹰潭和贵溪两地的车程缩短到不足15分钟,同时还串联起贵溪工业园区和童家新集镇,为鹰潭打造大框架城市打响了领头炮!
此后,鹰潭市又先后完成了鹰西大道、龙虎山大道、320国道和206国道拓宽改造工程等10条主干路网工程,形成贯通中心城区、贵溪城区、余江城区和龙虎山景区的城际快速通道,打造了15分钟城市交通经济圈,一个大“鹰潭都市区”雏形已经显现。
同时,鹰潭市还把周边的11个乡(镇、街办)纳入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布局,为四区融合预留了发展空间。目前,鹰潭城镇化率达52.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
打造“一江两岸”格局,是鹰潭市拉大城市框架的又一大战略举措。
建市以来的20多年里,U字形的信江始终是鹰潭中心城区发展的天然阻隔,而信江北岸一直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跨过信江,向北发展,是民心所向,是百万鹰潭人民长久以来的期盼!
2010年初,鹰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成立了信江新区,全面拉开了规划面积达25.6平方公里的信江北岸新城区开发的序幕,鹰潭从此进入了“一江两岸”时代!
如今的信江新区,车流滚滚,机器轰鸣,一大批城市建设大项目正热火朝天地推进:投资约3亿元的夏埠城市防洪堤工程即将竣工,以前十年九涝的信江北岸防洪能力可提升到50年一遇;投资约5亿元的龙虎山大桥、信江大桥本月底将建成通车,鹰潭中心城区的过江通道由2条增加到了4条,将极大改善信江南北的交通格局;建设中的沪昆高铁鹰潭北站,将成为今后拉动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信江北岸这张城市建设的白纸上,鹰潭人正努力描绘着幸福家园的美好蓝图。
特色变:以绿色为底色打造生态城市
在全省设区市中,鹰潭建市最晚,城市基础最薄弱,如何才能在城市建设上实现后发赶超呢?
“不比规模比特色”,这是鹰潭人给出的答案。
近年来,鹰潭市提出把绿色作为城市底色,建设“显山、亲水、见城、滨江”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借2010年承办省运会的东风,鹰潭市用2年时间投巨资重点实施了老城区绿化,对景鹰高速连接线、鹰雄大道、龙虎山大道等18条主次干道和12个重要节点、65个单位庭院进行绿化提升,兴建和改造月湖岩湿地公园、体育公园、东湖公园等10个特色公园,城市绿地面积大幅增加。目前,鹰潭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3平方米。
如今,很多鹰潭人都自豪地说:“别看我们城市小,但公园可不少。”你看,在鹰潭老城区的龙头山上,有着50多年历史的鹰潭公园,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绝佳场所;在鹰潭东北郊的梅园公园,数十万棵原生态植物郁郁葱葱;昔日城东的“大水塘”东湖、月牙湖,以及城南的荒山岭月湖岩,如今都被改造成高品位的公园,成为城市新景。
沿江棚户区拆迁和滨江公园建设,更是让鹰潭人津津乐道的城市亮点。沿江棚户区位于信江南岸,曾是鹰潭老城区最大的棚户区。由于位于城市黄金地段,沿江棚户区拆迁后的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市政府仅土地出让金收益就可达到10亿元。然而,考虑到一江两岸规划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鹰潭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沿江棚户区拆迁后不卖地,不建商品房,土地全部用于建设绿地!
去年以来,鹰潭市投入3亿元拆迁安置和建设资金,对沿江棚户区实施拆迁,同时高标准建设了全省最大的沿江景观工程——滨江公园。正是由于鹰潭市在老城区改造中坚持生态优先、还绿于民,沿江棚户区拆迁工程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创造了鹰潭市拆迁历史上面积最大、户数最多、速度最快的奇迹。鹰潭市建委办主任吴炳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表面上看,不卖土地建公园,这‘一进一出’政府减少了10亿多元的收入。可是,这个项目给鹰潭人民带来的长远效益,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滨江公园建成后,把原有的鹰潭公园、东湖公园、梅园公园串联起来,形成“十里绿色滨江长廊”,总面积达到1100余亩,并与正在开发建设中的信江新区沿江绿地遥相呼应,成为城市亮点。
在积极推进城市绿化的同时,鹰潭市近年来还投资近10亿元,高标准完成市体育中心、环城东路改造、五湖路、信江南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了老城区主干道和小街小巷的提升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理念变:以人为本建设宜居新城
在“十二五”规划中,鹰潭市提出,要把中心城区建成人口50万、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鹰潭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中心城市。
为做旺城市人气,鹰潭市大胆创新,出台了增加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的一系列新政策,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近两年来,定居鹰潭中心城区的外来人口已达7.3万人,成为建设城市、繁荣城市的新鲜血液。
为改善民生,确保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鹰潭市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2年来,该市先后启动了沿江、鹰西、铁路、防腐厂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动工新建廉租房1万套。目前,鹰潭市城市居民保障房覆盖面已达19%,位居全省前列。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充分体现在鹰潭市各大城市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在鹰潭采访期间,记者正巧赶上全省最大的地下人防和商业两用工程结束路面施工,市中心恢复正常的交通运行。鹰潭地下人防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分流中心广场地段的密集人流,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和停车压力,是鹰潭市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然而,由于工程施工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中断主干道的交通,如何尽可能把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准备,人防工程的路面施工时间被调整到高考后的暑假期间。在施工过程中,鹰潭市设计了周密的交通分流预案,增派上百名交警、交通协管员上路,确保施工期间城区交通秩序正常;施工单位采用了先进的“逆作法”工艺,通过自上而下逐层施工,有效缩短了路面封闭时间。
“这么大的城市建设工程,只用40多天就完成路面施工,全面恢复正常通行,真是不可思议!”许多市民都告诉记者,鹰潭地下人防工程的建设进度之快、施工期间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之小,让他们出乎意料。
城际公交的开行,同样也是鹰潭市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城市的一大成果。在贵溪上班的汪英家住鹰潭市区,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乘火车或者城乡客运中巴车,路上要耗费近1个小时。现在,鹰潭到贵溪的K1路城际公交开通后,不但乘坐舒适,而且全程仅需20分钟,车费只要3元钱,这让汪英感到方便多了。
2009年以来,鹰潭市筹资近4000万元,更新了90台公交车,新建港湾式公交站台28个,让城市公交系统有了质的变化。先后开通了中心城区到贵溪、余江、龙虎山的三条城际公交线路,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在鹰潭市沿江大道上,一座重达10.6吨的巨型城市铜雕“神鹰悦潭”昂然矗立。鹰潭这只昔日不起眼的“小麻雀”,如今已如雄鹰一般,向着打造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振翅高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