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才祥 记者 徐卫华
“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好学,一直是我们教育部门思考得最多,也是做得最多的工作。”市教育局局长张芳林这句心里话,说出了我市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围绕着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我市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管理入手,完善并落实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与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带来的实惠。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校
余江县平定中学前几年生源时有流失,这几年,学校多方筹资30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安装了电脑教学室,加强了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在县里各农村中学位居前列,原来流失的生源纷纷“回巢”。
贵溪市民德学校由原罗河中心小学改建更名而成,原先地处偏僻、校舍简陋。2005年,由台塑集团捐资40万元、鹰潭市配套23万元、贵溪市自筹107万元,总计投资170万元移址改建。新建的民德学校紧临集镇,配有多媒体教室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当地孩子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近年来,我市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调整学校网点,改造薄弱学校,新建大量校舍,添置设备,使城乡学校在硬件上开始趋向均衡。2006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支出达39931.3万元,比2005年增长9.21%。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5317.7万元,比上年增长21.5%。2006年一年,全市共筹措学校建设资金3066万元,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100万元,改造各类危房2.95万平方米;一次性改造农村中小学课桌椅87844单人套,维修17035单人套;新建学校学生厕所93座,面积5474平方米;新建学校饮水设施143个;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设施安装覆盖面达到98%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农村教育信息化。
财政拨款、社会捐助……通过多方努力,我市城乡学校的规范化得到整体提升,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民德学校的建设以及平定中学学生的“回巢”,恰恰反映了我市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和成果。
让所有孩子都有好老师
这几天,余江县高公寨林场几所小学的20余位教师到县内锦江镇小学、画桥镇中心小学等学校观摩、听课,接受了新课程师资免费培训。能够接受这样的免费培训,来自山区的教师们特别激动,“走出大山参加免费培训,确实增长了不少知识。”今年春季开学后,我市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同类培训不下2000余人次。
教师资源的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山区是教学力量的薄弱环节。解决这些学校的教师问题,我市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招聘,每年都要招聘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二是培训,我市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农村教师举办讲座,每年培训教师数量也有明确规定。三是支教,我市建立健全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镇定期支教制度,扎实开展“送教下乡”和“结对帮扶”活动。鹰潭职业技术学院、鹰潭一中、鹰潭一小等学校就多次组织优秀教师赴农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如今,这项制度已推广到城乡对口支援、名优校与薄弱校对口支援等多个层次。
农村教师进城“进修”,城里教师下乡支教,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贵溪市文坊中学地处山区,没有城里学校气派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建有塑胶跑道的操场,教室摆放的依旧是老式课桌……就是这样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各科目的教学水平丝毫不比城里学校逊色。究其原因,老乡和孩子们都说,因为这里有一批和山外学校一样好的老师。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学
往年开学,为了筹集兄妹俩学费,余江县马荃镇杨柳村13岁的庄翌芸小女孩一家人总是伤透了脑筋。“新学期人人不用交学杂费”,这好比雪中送炭一般,让这个极度贫寒的家庭舒了一口气。今年春季起,我市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全市有146663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直接受益。这是新学期伊始,我市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关注困难群体子女教育。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出新举措:积极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研究制定了《鹰潭市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帮助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2005年、2006年两年,我市共有价值448.9万元的免费教科书发放到95511人次手中;共有21808人次获得杂费减免,减免总金额达204万元;帮扶寄宿生8883人次,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总计44.4万元。
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制度。2005年底,我市在余江县召开了“全市救助贫困中小学生工作现场会”,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救助贫困学生工作的意见》,为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和完成义务教育,为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市政府每年都挤出7万元专项经费,扶持35名品学兼优、但家庭特困的大学生入学深造。2006年,市政府又拿出了10万元作为“鹰潭市中小学贫困生救助基金”启动资金。在各方努力下,贫困生助学行动也引起社会关注:“鹰潭市中小学贫困生网站”、“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为救助中小学贫困生搭建了重要平台。鹰潭市道教协会、鹰潭市浙江企业家协会、企业家、个体户老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加入资助贫困生的行列。近年来,我市共累计筹措资金近百万元,扶助千余名贫困学生入学。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在市区指定了市三中、市四小、月湖区朱埠小学3所学校专门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贵溪市、余江县则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可以按学区选择城区学校入学。同时,城镇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收费、管理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为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保证。
来源:鹰潭日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