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浅谈鹰潭精神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在线 2012/10/9

浅谈鹰潭精神

鹰击长空,潭清水碧,万木争荣,百舸争流,“风景这边独好”。

鹰潭,古老而又年轻的鹰潭,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中国不朽的历史长卷中有它那万古风流。

商代后期,龙虎山的土著干越族人就在这里狩猎耕种纺织,角山窑址的考古发现,改写了中国陶瓷制作的历史,而角山陶文和陶器上的神秘符号,则是类似在这同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发现)。至此,历史上所谓“江南蛮夷”的说法失去根据,龙虎山古干越文明作为中国江南长江中下游的文明代表,可以与同期的中州文明、荆楚文明、齐鲁文明,即北方的黄河文明相提并论,或者说,龙虎山古干越文明同黄河文明一道共同构筑了古老辉煌的华夏文明。

鹰潭是中国道教发源地,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祖庭。“北孔南张”,道教在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当代社会高科技出现,带来高效快速便捷,但无庸讳言,人们在享用它的高效快速便捷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吞噬了它的苦涩甚至灾难。为此,整个人类又为之恐慌不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道教愈来愈为全世界所关注,其积极作用,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少私寡欲”、“道法自然”等理念,和已被科学证明有效适用的养生方法,愈来愈为全世界所瞩目,其积极作用愈来愈彰显出来。

鹰潭是鬼谷子文化的发祥地。战国时代鬼谷在云梦山收徒传授纵横术,张仪、苏秦、庞涓、孙膑、茅蒙等都是他的学生,这些人物在狼烟滚滚、战火纷飞的战国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鬼谷的纵横术,对后世、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影响。于今,海内外和不少地区都有鬼谷文化研究机构,并取得积极成果。

鹰潭丹霞地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不似桂林,胜似桂林”。中国道教的仙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龙虎山被列为第三十二福地,鬼谷洞被列为第十五洞天。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使得龙虎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可以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鹰潭的旅游业必将有更大、更快、更新的发展。

鹰潭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生产基地,有中国铜都之称。

鹰潭特别是余江有近百年的眼镜销售传统,被誉为“中国眼镜之乡”,鹰潭眼镜商遍布全球各地。

鹰潭张果喜是享誉海内外的 “雕刻大王”,“中国知名企业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纪念张果喜在社会福利、公众教育等多方面所作的探索与贡献,将他们发现的30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果喜星”。张果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中国企业家。美国《时代周刊》载文称他是“中国的艾柯卡”。

鹰潭杨思奇是研究白蚁的专家,白蚁研究是现代医学的重大突破,杨思奇被称为“蚁王”。

鹰潭舒普荣研究蛇药,同样有重大突破,被称为“蛇王”。

鹰潭历史上宗教领袖、仁人志士、民族豪杰、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发明家、科学家、革命家等等不可胜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更涌现出数不清的各类精英。“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

鹰潭是领袖深情关注的地方,毛泽东、邓小平、朱德等不少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鹰潭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958年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6月30日《人民日报》发布了这则消息。这消息竟使毛主席兴奋得“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当晚泼墨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章《送瘟神二首》。

1933年春节前后,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王稼祥等率领中央红军与赣东北红十军在上清会师,改编为新红十一军。上清会师及军队改编,是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战略举措,同时也使以贵溪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此开辟了闽浙赣皖根据地。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此间,鹰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土地革命及历次革命战争中和建国后因公牺牲的烈士就有6765名之多,其中贵溪5501人,余江1124人,月湖140人。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邓小平三次途经鹰潭。第一次是1973年2月12日。邓小平复出前往北京,全家在鹰潭住宿一晚。当时鹰潭镇(县级镇)委和政府(革委会)按照上级指示,竭尽全力做好保密和保卫工作,很好地完成了接待任务。

邓小平第二次路过鹰潭是在1985年2月14日,由王震陪同到浙赣沿线视察途经鹰潭,在鹰潭车站月台上,对鹰潭党政领导同志称赞鹰潭是个“好口子”,即认为鹰潭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好地方,有多种优势,有很大的潜力,有美好的前景。

邓小平第三次到鹰潭是1992年1月30日,邓小平一行乘专列北归,在鹰潭停留。时任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毛致用、吴官正以及鹰潭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车站迎接邓小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鹰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鹰潭经济有了巨大的增长,鹰潭各项事业都在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得到普遍的改善,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得以提高。

与鹰潭经济同步发展的是鹰潭的文化。

鹰潭文化是以道教为主体的、同时又函盖儒、释文化,以及古干越文化、纵横文化以及禅学、心学、道医等的综合文化,具有多元特质,具有广纳百川的包容性。从现代史来看,自从浙赣铁路修通之后,建国后又修建了鹰厦铁路、皖赣铁路等,鹰潭逐渐成为江南交通枢纽,鹰潭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这样一来,四面八方的人都涌进或途经鹰潭。鹰潭又成了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这给鹰潭文化带来开放性,而其多元性、包容性,更进一步得到发挥和展示。2012年7月6日,由著名剧作家姜朝皋创作,由鹰潭组团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 《七彩畲乡》,以其鲜明独特的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多元的艺术构成、精湛的艺术表演,荣获最高奖项,并囊括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舞美、最佳演员、最佳新人等戏剧类所设全部单项最高奖,江西省代表团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实现了本届汇演戏剧类最高奖项满堂红。这标志鹰潭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顾历史,总结历史,我们时刻感到鹰潭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涌动,这是一份思想自觉,是一种内驱力,我们称它为“鹰潭精神”。

鹰潭人有一种挑战精神,有一种“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有争做“第一等工作”的精神,当然鹰潭人也有鲁迅所称道的“不耻最后”的精神 ,即坚持到底、永不气馁、输了再干的精神。

鹰潭人宽容大度,有包容精神。鹰潭文化是多元文化,确切地说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体系的多元文化。

鹰潭人不但敢想敢干,而且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许多人、许多部门和许多行业都作出了特色工作和具有创造精神的业绩。

鹰潭人深知发展是硬道理,鹰潭人同时也知道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使发展和谐有序平稳持久。

鹰潭精神可以概括为:领先 包容 创新 发展

让“领先 包容 创新 发展”的鹰潭精神,成为每个鹰潭公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热爱鹰潭,建设鹰潭,鹰潭的明天更美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