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开放40年鹰潭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8/11/23

编者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个年头。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40年见证辉煌。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近期,本报将推出一系列重头稿件,通过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鹰潭篇章的故事,全面反映鹰潭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鹰潭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大力宣传我市从更高层次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作风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动员全市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谱写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鹰潭新篇章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张国旗 通讯员 滕昆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40年见证辉煌。

40年来,鹰潭市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凭借自身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从一个只有零星工业的小镇,逐步发展为产业集聚明显、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品体系比较完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的工业经济重点市。如今的鹰潭已经华丽蜕变,形成了以“2+3”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工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

经济总量跨越增长,工业引擎日益强劲

改革开放为鹰潭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拆镇建市为鹰潭经济壮大提供了发展机遇。40年间,鹰潭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亿元到百亿再到千亿的历史性跨越,年均增长30.4%,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实力逐步增强,对地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日益突显。尤其“十一五”以来,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0%,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40年,鹰潭工业不断创造着奇迹。1978年,鹰潭工业总产值仅为1.21亿元,到2003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0.94亿元,用25年时间实现了从亿元到百亿的跨越;2004年随着贵溪冶炼厂三期技改完成,以及市属工业新项目的不断引进,尤其是涉铜企业的不断增加,鹰潭工业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2010年,工业总产值再次实现突破,跃上千亿级别,达到1180.2亿元,仅用7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2014年突破两千亿元,2017年鹰潭工业总产值为2046.21亿元,总量比1978年增加2045亿元,增长1690倍,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位次由末位上升到第7位,工业增加值位列全省第7位。今天,鹰潭工业企业每天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超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全年的工业总量。从企业数量看,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仅277家,至2017年末,全市工业法人企业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8家,年产值过亿的企业129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50家,20—50亿元企业28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1978年,工业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3.3%;1994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达到29.7%,此后工业加快发展,1998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2%,全面超过一产和三产,成为全市支柱产业;2007年,贵溪冶炼厂四期扩建全面达产达标,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当年工业占GDP比重达61.5%,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随后在全市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迈进过程中,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但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依然强劲,2017年,全市GDP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工业,占比达5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9%,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1倍多。

40年来,不仅工业总量在扩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也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5.19亿元,比1978年增长2880倍,年均增长32.9%。伴随着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企业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一是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2017年,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7.9亿元,是1978年的1179倍,年均增长28.7%。二是工业税收贡献突出,2017年,全市工业税收60.8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7.7%,工业企业贡献了全市近一半财政收入,成为全市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对比1978年,40年工业税收增长了1089倍,年均增长19.6%。

  三是工业就业人员收入明显增加,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就业人员15.31万人,比1978年增加14.16万人,年均增加0.35万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达8.22万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员的53.7%。全市工业企业人均工资由1978年的497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58522元/人,增长116.75倍,年均增长13%,工业成为扩大就业和人民增收的主渠道。

重点产业飞跃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鹰潭立足本地铜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战略机遇,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多种经济协调推进,重点产业取得飞跃发展。

重点产业飞跃性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鹰潭工业由1978年的12个大类行业发展到2017年的30个大类行业,目前已形成有色、物联网、医药食品、眼镜、雕刻等具有鹰潭特色的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尤其是我市铜产业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形成了较好的产业聚集和较大的产业规模。“十五”期间,我市提出了依托重点企业江铜集团的铜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铜产业的思路;到“十一五”初期,我市铜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铜工业企业达到33家,比2001年增加了2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3亿元,比2001年增长4.7倍,5年年均增长61.1%。在此基础上,2007年我市提出了打造“世界铜都”的发展战略,此后,全市上下始终坚定打造“世界铜都”的信心和决心,2010年我市铜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江西省设区市首个超千亿元产业;2017年铜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0亿元,占全市规上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90%,比2006年增长7.7倍,比2001年增长57.8倍,年均增长33.8%。铜产业的飞跃发展大大提升了全市工业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市先后荣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色金属、铜及铜加工)”“国家铜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称号,“世界铜都”的战略构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在大力发展铜产业的同时,我市还树立了“延伸铜、不唯铜”的理念,2016年在全国率先推动窄带物联网试点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2017年末全市制造性物联网企业达到8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4亿元,物联网产业呈现异军突起态势。

工业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经过40年改革发展,全市已经形成种类较齐全、技术较先进的工业产品体系,2017年,全市工业产品种类达到187种,比1978年增加161种,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均比1978年有大幅度的增长,一大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相继投产并形成规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龙头产品。截至2017年,纳入统计范围的产品种类已增加至70余种:其中,发电量92.74亿度,是1978年的386.4倍;水表402.91万只,是1978年的402.9倍;大米15.56万吨,是1978年的374倍;水泥147.67万吨,是1978年的820倍;磷肥15.41万吨,是1978年的21倍;自来水3212万立方米,是1978年的15倍。精炼铜、铜材、电线电缆、节能灯管、电子元件、光学仪器、中成药等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从无到有,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铜产品发展迅速,已形成了铜杆、铜线、铜管、铜棒、铜板带、异型材及铜铸件等上下游各类产品200多个品种,2017年全市生产精炼铜113.8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2.8%,生产铜材242.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3.0%。

园区工业发展活力迸发。2001年以来,全省形成了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的共识,工业企业开始向园区集中,产业开始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2001年鹰潭第一家工业园区鹰潭工业园区获批到2017年末,全市建成了1个国家级开发区(鹰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贵溪工业园区和余江工业园区)。2017年,鹰潭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列全省100个园区的第8位;贵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列全省100个园区的第15位;余江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列全省100个园区的第41位。2017年,全市共有256家规上工业企业分布在各个工业园区中,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的92.8%,这些企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8.2%和63.6%,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3.8%,工业园区已成为鹰潭工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极。

高质量发展特征显现,工业提质步伐加快

随着鹰潭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逐步完善,适应市场需求、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断上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效提高,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工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过渡。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鹰潭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政策引导和专项投入,支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激发,研发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有122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4.2%;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2.57亿元,比2008年增加28.29亿元,增长6.6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4.33%,占比列全省各设区市第1位,较2008年提升2.66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1222件,比2008年增加1085件,增长7.9倍;有效发明专利440件,比2008年增加413件,增长15.3倍;全市新产品开发项目517项,比2008年增加449项,增长6.6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7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3.85亿元,占全市规上主营业务收入的11.9%。同时,我市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2002年我市重点企业江铜集团实现A股和H股同步上市;2010年三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实现了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先后成功培育了广信、贝融、亨得利、天余生态、蓝海云宇等多家新三板上市公司。

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长。2017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7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22.0%,实现增加值59.5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5.2%,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3.3%。从国家确定的七大类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我市企业涉及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六大类,覆盖面较广,其中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企业达到38家,占全市战略性企业的一半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达48.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3%。

去产能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我市重点产业铜产业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经历了铜价的大起大落,经历了财税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的不断调整等诸多考验。面对挑战,我市铜产业主动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市62家铜企业中有38家先后淘汰了阳极铜落后冶炼产能72.8万吨,淘汰落后产能设备近90余台(套),淘汰落后产能量占全国的31.4%、占全省的76.2%;2016年我市又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继续淘汰落后铜加工产能22.75万吨,置换先进产能30万吨。截至2017年,全市铜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已经达到铜产业的44%,比2006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同时,我市坚持一手抓污染防控,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201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48%,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1480.8万吨,比2008年下降59.9%;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070吨,比2008年下降92.1%;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1947.2吨,比2008年下降61.0%,大大降低了全市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推动铜产业向创新型、环保型、生态友好型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升级。今后,我市还将大力进行铜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强涉铜企业与物联网智能产品的融合,争取到2020年,全市铜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达80%以上。

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各市、区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布局规划,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余江区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眼镜、雕刻和微型元件等特色产业,目前余江区规上眼镜企业13家、规上雕刻企业6家、规上微型元件企业11家,走出了一条培育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之路;贵溪市的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好的产业聚集和较大的产业规模,贵溪工业园区一园三基地模式已形成规模,正朝着打造千亿园区奋力迈进;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速构建“移动物联网(智能制造)、铜基新材料、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各具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了全市工业产业链,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力持续显现。

回望来时路,时光飞逝,收获颇丰;翘首新征程,踌躇满志,倍道而行。改革开放40年来,鹰潭工业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鹰潭奠定了扎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发展作出了全面的战略谋划,勤劳勇敢的鹰潭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24字”工作方针、市委“三大四聚”发展路径和“六强四动一保障”工作思路,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谱写鹰潭工业经济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