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综述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0/12/6

自年初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现场会召开以来,面对全国、全省城镇化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逼人态势,市委、市政府以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重大战略为强动力,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为主线,以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为契机,抢抓机遇、借势发力、顺势而为,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城镇化大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时代、新变化、新发展的气息,如同徐徐春风一样,带来了鹰潭经济社会发展的春天。轻轻拉开面纱,细看鹰潭悄然发生的变化,宛如行走在一幅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自然风景画里。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52%,城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7%,绿地率达3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2平方米。

四区合一  构建大框架城市

鹰潭是由一个小集镇升格为设区市的城市,建市时间只有27年。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更要认真研究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走出一条彰显个性和魅力的发展之路。

鹰潭市域面积不大,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区)距离近。据此,我市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了构建以中心城区和龙虎山景区为主体、以贵溪和余江为两翼、快速通道相连、绿色生态过渡、信江流水相依、产业要素集聚、功能设施互补的“四区合一”大框架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将鹰潭城市建设成为世界铜业之都、区域物流中心、道教旅游胜地和生态宜居城市,力争把中心城区建成一座人口50万、生产力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把鹰潭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的定位,重新修编了《鹰潭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为了和新修编的城市总规相衔接,还先后完成了鹰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控规和贵溪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了《鹰潭现代物流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月湖区童家创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目前,投资近6亿元,全面建成中心城区连接贵溪市区、余江城区、龙虎山景区的三条城际快速通道,并开通了贵溪、龙虎山城际公交,初步形成了“15分钟城市生活圈”、“1小时经济圈”,“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格局已具雏形。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江两岸  做靓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决定城市的形象、品位和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关键在做靓中心城区。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绿色作为城市的底色、把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把配套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全力打造“一江两岸”中心城区发展格局。2008年以来,我市共开工建设城市项目130个,总投资224.6亿元;今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63个,总投资188亿元。

一是新区建设展示形象。全面启动了信江新区建设,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聚旺人气优先”的原则,规划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信江新区打造成“显山、亲水、见城、滨江”的生态宜居新城。目前,“两桥一堤”、道路管网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近20亿元。

二是旧城改造彰显品位。以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为契机,我市按照“整治、整洁、整齐”的要求,对重点区域、重点建筑、重要街道、重要节点进行了综合整治,投资1.5亿元,全面完成了“两线六点”景观、老城区主要干道和小街小巷的提升工程,在市区主次干道上设置了838只新果壳箱,新建了一座400余平米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2座旅游公厕,基本完成了白露洞口排水改造、西内湖排水二期改造。市政设施改造和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了市区主干道和重要节点107栋建筑亮化改造及91栋建筑立面改造,在主城区全面推行了LED路灯改造。完成了市区13条主次干道和8个重要节点市政设施改造,新增、改建道路面积4.3万平方米,完成路面维修1.2万平方米,新设路灯956盏,新增视频监控设备23套。启动了23.1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兴建了154个城市公交站台,更换了90辆公交车和280辆出租车,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完善了配套功能。

三是城区绿化提升档次。按照“进城有看点、出城有亮点,通道绿化出风景、城市绿化造精品”的要求,实施了建市以来规模空前的生态园林绿化建设。28个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全部竣工,累计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种植各类乔木11.7万余株,小苗200多万株,绿化面积55.2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余平方米用于建绿地,对景鹰高速公路连接线等4条通道、12个重要节点、18条主次干道、65个单位庭院进行了绿化;体育公园、东湖公园的建设和改造已经结束,占地200亩、投资1600万元的月湖岩公园已于10月初投入使用。占地280亩的滨江公园已开工建设,它的建成将把鹰潭公园、东湖公园、梅园公园连成一体,形成23万平方米的“一带三园”的“滨江大公园”景观绿化带。与此同时,按照“大树成荫、小树成林”的要求,积极推进“补绿、增绿、换绿”庭院绿化工程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目前,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7%,绿地率达3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2平方米。鹰潭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通过了省级验收,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三区联动  强化城市产业支撑

在强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以城区为依托、以园区为平台、以景区为载体,突出城区、园区、景区“三区”联动,强化产业支撑,促进新型城市化、工业化良性互动。

以城区为依托,布局产业。按照“一体两翼”的产业构架,科学实施生产力布局。“一体”是以中心城区、龙虎山景区为主体,大力发展以旅游、物流、商贸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一翼”是以贵溪城区为中心,依托江铜及铜拆解园区,大力推进铜冶炼基地、铜加工基地、废旧铜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物流中心“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另一翼”是以余江城区为中心,大力发展水工、节能照明、眼镜、医药、微型元件、玉雕等非铜产业。

以园区为平台,主攻工业。紧紧依托三个省级工业园区和铜拆解加工区等平台,全面深化与江铜集团的合作,积极推进“世界铜都”建设,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中国铜产业基地”国字号招牌,铜拆解加工区第七类废料进口转关正式获得国家四部委批准,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惟一一家圈区管理的铜拆解加工区。目前,全市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5家,铜材加工能力达170万吨,顺利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江铜”的目标。与此同时,按照“依托优势产品,培植知名品牌,形成新兴产业”的思路,着力培育水工、节能照明、眼镜等非铜优势企业,扶优扶强非铜工业。三川水表成为我省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今年1—10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45亿元,增长59%,各项工业指标在全省排位前列。

以景区为载体,做旺旅游。围绕“把鹰潭打造成为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会议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把龙虎山打造成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的目标,突出“以旅游聚人气、以人气促配套、以配套引招商、以招商求发展”,积极创建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开发,强化旅游营销,推进城景互动,龙虎山继2007年荣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后,今年8月份又成功问鼎世界自然遗产。1—10月,我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0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增长30%,其中龙虎山主景区接待游客55万人,增长35%。

 破解难题  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把破解难题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下大力气解决“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破解资金瓶颈难题。整合政府资产、资金、资源,搭建了统一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国内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融资18.2亿元;与深圳第一创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发行12亿元企业债券的协议;与国开行、农发行、建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11.3亿元。

破解人口扩张难题。针对中心城区人口较少、城市规模不大的问题,我市坚持“以政策引人、以产业聚人、以旅游旺人、以环境留人”,围绕“三年新增10万人”的目标,强力实施人口倍增计划。改革现有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民工进城定居,去年我市中心城区新增3.2万人,今年有望新增城区人口4万人,让进城农民实现“城市梦”。

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我市围绕“迎省运会、创文明城”和“创省级园林城市”等活动,深入开展“联建共创”活动,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划行归市工作扎实推进。共清理取缔油烟扰民、噪声扰民、占道经营的餐饮店、五金加工店、建材销售店86家,制定了《鹰潭市中心城区禁入、禁增、禁转行业管理办法》和《机动车停放管理规定》。城市管理精细化全面铺开。重点是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定奖惩的“五定”网络化管理和执法人员、社区干部联动巡查模式。积极推进“驾照式”记分管理模式,将综合执法对象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量化,采取上门宣传、当场教育、行政处罚三步走管理模式,实施严格考核奖惩。组建了女子城管中队,实行文明执法、柔性执法,初步实现了主次干道保洁到位、小街小巷干净整洁、市区街道秩序井然、园林绿化全面到位、市政设施齐整完好。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加大,查处制止市区居民新建各类违法建设行为90余起,拆除81处违章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同时,对规划区内村民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清理,共拆除违法建设72余起,面积1.5万平方米。

保障民生  圆百姓住房梦

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两房一改”工作扎实推进。去年中心城区廉租房3160套建设任务基本完工,其中阳光小区一区1160套廉租房6月份已竣工验收,通过“三审三榜”、公开摇号,1280户符合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条件的家庭喜迁新居;在去年一年完成三年廉租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自我加压,主动争取了占全省总量近1/6的10000套廉租房建设任务,其中中心城区4784套,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根据省政府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的目标,今年中心城区的棚改任务23.1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完成房屋拆迁19.3万平方米,占任务数的比例为83.5%。迄今为止,我市城区拆迁面积最大、拆迁户最多、矛盾问题最为复杂的沿江小区拆迁工程基本完成,拆除房屋652户、10.8万平方米,使该小区居民单房换套房、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从居住环境恶劣的旧区迁入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社区,圆了住房困难户几代人的住房梦,干成了一件几届政府想干而未能如愿的大事。其余铁路片区、防腐厂片区、鹰西片区三个片区拆迁工作已经启动。一个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正在构建,让普通市民实现“住房梦”。

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把就业培训与增加城区人口、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仅去年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新增就业人口8000人,今年上半年吸纳1.5万人就业,让有才之士实现“创业梦”。

建筑行业健康稳步发展。重点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完成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招投标监管62项,邀请招标19项,公开招标43项,工程总造价5.94亿元,建筑面积47.68万平方米,应招标项目告知率达100%;工程施工、监理招标17项;应招标项目进入交易中心交易率达100%。质量安全管理稳步提升,在施工图审查、造价管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全面提升了工程质量,共办理了工程质监注册手续28个项目,涉及建筑面积达29.17万平方米,重点加强了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抓好廉租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做好住宅工程分套验收工作;组织开展了7次全市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检在建工程232项次,查处安全隐患975余处,已整改943处,整改率达96.7%,并对17个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放眼望去,信江两岸,生态宜居的鹰潭身材魁梧了,体量增加了,腰杆粗壮了……在碧蓝天空下,在绿树掩映中,在清新空气里,鹰潭已吹响了城镇化建设的冲锋号。如今,我市正坚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大力调整城乡结构,着力转变城乡发展方式、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推动我市城镇化建设更上新水平、新台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