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市农村文体活动掠影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09/7/29

编者按: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有多大?一些基层干部是这么讲的:“如果说口袋空空的农民不可能有幸福感,那么,住上了新房但是精神空虚的农民也不可能有幸福感。”近年来,在鹰潭各地农村,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遍地开花,全市上下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文化为社会主导,用和谐的文化背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寓教于乐、以娱健身的农村文体活动,促进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实施“五个纳入”,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红红火火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为载体进行了有效探索,使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不再“虚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和载体。我市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负担起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责任,做到了“五个纳入”,即把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体育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为保证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有序开展,我市加大了政府投入力度,全市上下各级财政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体育建设;设立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体育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从2008年开始,我市启动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每个乡镇文化站在中央财政支持12万元—15万元的基础上,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提供配套资金,使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得以迅速启动并进展顺利。目前,全市已建成四个乡镇文化站,一批乡镇文化站正在紧张建设之中,预计到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文化站都将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乡村的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日趋红火,目前已建成12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我市每年还争取省财政资金300万元推动文体活动下乡。

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离不开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体育的队伍,我市在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体育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体育工作,并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体育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体育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体育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良好氛围。

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农村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为推动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多措并举”,积极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体活动的繁荣。

为了加大送文化进农村的力度,我市广泛开展“城市反哺农村文化”活动。近年来,我市坚持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每年春节,在全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鹰潭市艺术团、贵溪市艺术团、余江县杨柳艺术团的演员们,准备精彩节目,深入乡镇农村,将一台台大戏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为他们送去欢乐。如颇受农村群众欢迎的“鹰潭市艺术团”,就是以文艺演出直通车的形式,轻装便捷,直通基层。艺术团总经理叶鹏说:“农民爱看的,就是我们要演的。我们的文艺演出就是为农村的老百姓准备的公益演出。”近年来,鹰潭市艺术团每年演出近百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送电影下乡也是我市送文化进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电影职工三三两两,组成小分队深入各地农村,将一场场电影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欢乐舞台”如今也正在驶入农村。日前,当“欢乐舞台”走进余江县锦江镇演出时,村民高兴地说,以前在城市里才能看到的好戏,现在也进咱们的农村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文化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资源被激活,一个个农民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活跃在全市农村。成立于2008年的月湖区夏埠乡夏埠村祝家村小组农民剧团,由30多个农民组成,演出节目丰富多彩,每场演出都很受农民欢迎。据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农民剧团正在鹰潭的农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剧团在农村土生土长,都是农民自己的艺术团体,如今数量已激增到几十家。贵溪市余家乡农民剧团,长年活跃在山村,只要逢年过节或村民的喜事之日,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年都要演出几十场。贵溪市志光镇湖石村的杨爱胜,自己购买电影放映设备,在农村放电影30多年,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电影人。他说:“现在我们这里村村有戏台,有戏台就有戏,有戏就有观众,我们是演都演不过来啊!”

广大的农村群众更加广泛参与到文化体育建设中来,他们自娱自乐,在娱乐身心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身体。7月15日,记者来到贵溪市流口镇盛源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但听铿锵锣鼓响起来,村民们自娱自乐唱起了歌,跳起了舞,你方唱罢我登场,老老少少演了十几个节目,台下的村民们看得有滋有味。而今,在鹰潭各地农村,腰鼓队、秧歌队、龙灯队、舞狮队……随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余江县锦江镇有一支老年人表演队,队员们全部都是60多岁的老人。几年前,这些老人们只能端坐在家门口,生活空虚而又无奈,而今,当她们打起腰鼓跳起舞,个个青春焕发,比年轻人还灵活。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露湖塘村委会江上艾家村小组的狮子灯、湖塘村委会湖塘村小组的罗汉灯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观赏性,远近闻名,曾参加多次表演,在2007年鹰潭市首届道教文化节上,代表地方特色文化展示并获二等奖。

打造“一乡一品”,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潜力

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土壤,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造就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风格,代表着优势,意味着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推进鹰潭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我市准确定位,紧紧依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分把握自己的文化体系特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打造“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农村文体活动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7月11日,一场由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演出在余江县高公寨林场大会堂举行,让观众惊奇的是,好多年没有看到的余江车仂灯表演又走上了舞台。据了解,民间车仂灯表演项目是余江县山村传统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该项目大多由民间艺人结合当地生活进行创作,以村里人演村里事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而成,因此一直深受村民喜爱。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民间车仂灯表演项目一度难寻踪迹。近年来,我市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民间车仂灯又出现在农村舞台上。市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余江车仂灯正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彰显畲乡特色的贵溪樟坪民族传统节目“马灯舞”,是一个用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铸造的畲乡民族品牌。为此,樟坪乡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畲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领导小组,对畲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该乡在全乡范围内逐家逐户对民族、宗教及拥有的物质遗产进行了摸底并登记造册,全乡共整理出有价值的民族遗产300多件。许多濒临消失的民族特色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现在,樟坪乡已有了专门的“马灯舞”表演队,“二月二”、“三月三”等畲族传统节日又再次热闹了起来。2006年,原生态畲乡歌舞走进江西省春节联欢晚会;2007年,畲乡“马灯舞”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舞台。

为大力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我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普查整理,保护抢救民俗文化。从2003年至2006年,我市开展了民俗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搜集、挖掘民间传统特色文化项目,通过民俗文化的普查整理和抢救保护,为我市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一方面,大力加强民间民俗艺人保护工作,通过访问、查找、挖掘民间艺人,让掌握特殊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和工匠享受良好的生活保障,确保民俗文化艺术“香火不灭”。另一方面,以口传身授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不同文化层次的民俗文化爱好者,使民俗文化后继有人;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扶持引导,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引导民间团体在各地开展灯会、舞龙、舞狮等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全市“一乡一品”文化活动成效明显,余江车仂灯、龙虎山婚俗表演、樟坪“马灯舞”、上清三角班、河潭书法、罗河赣剧等具有明显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得到了挖掘和保护,得到了发展和利用。贵溪市河潭镇的民间书法历史悠久,有一大批书法爱好者。2005年,河潭镇书法协会成立,通过每年开展书法活动,使该镇书法活动生机焕发。月湖区夏埠乡、童家镇等乡镇每年都开展农民运动会,传统的体育运动加上现代的娱乐方式,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注重“三个贴近”,农村文体活动重服务更惠民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使我市文化建设找准了服务广大农民的着力点。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求知、求富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从2007年起,我市开始试点“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48家,还有77家正在建设之中。“农家书屋”的建成已成为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科学致富的最重要帮手。走进位于贵溪市流口镇盛源村的“农家书屋”,里面书香满溢、明亮宽敞。村民黄任发捧着手里的图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他说,在稻田管理中碰到了一些技术困难,正在书里找办法。据了解,该村的很多村民正是在这间农家书屋里品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农家书屋”的建设,进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各地剧团在演出过程中,更加注重结合实际进行剧目创作,这些演出的农民演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既宣传了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又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拉近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余江县高公寨林场狮马源分场的老协演出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家门口的歌舞团”,他们创作的节目《父女喜看余江城》、《喜说村里新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好》等节目,就是以身边发生的事情改编而成的,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农村文体活动“三贴近”,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体生活,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事实表明,越有文化氛围的村子,就越是乡风文明、和谐稳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余江县马荃镇董家洲村,前些年由于派性观念严重,小偷小摸、聚众赌博、暴力抗法等现象时有发生,是该镇的重点整治村。2006年开始,该镇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活动,使该村村风得到明显改观,村里各项工作走在了镇里的前头。村干部说,村里之所以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无民事纠纷、无赌博、无封建迷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乡村文体活动改变了百姓生活

连日来,记者在全市农村各地采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那股“文化改变生活,体育促进文明”带来的新气象。

乡村文体活动丰富了百姓生活。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除了每年的节假期间举办综合性农民文体活动外,在各种喜庆、娱乐的场面,也处处能看到农民们欢乐舞动的身影。民间文体交流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各地之间的文体活动切磋,在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风采的同时,更加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生活。

乡村文体活动让农民改变了观念。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很多村民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识:生活富裕不仅仅是不愁吃不愁穿,身体健康、精神生活丰富也是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贵溪市文坊镇村民李春林对此感受很深,他原来认为参加其他文体活动都是浪费时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家里人报名参加了村里的篮球比赛,在赛场上找到了快乐的感觉,以后就经常参加锻炼和比赛。篮球比赛让他结交了更多的新朋好友,心情愉快了,生活更多彩了。

随着乡村文体活动的不断推进,文体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体活动更加活跃,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丰富的文体活动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