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5时08分,龙虎山,这座蕴含着中国道教文化精髓以及奇美壮丽丹霞之魂的历史名山终于响彻了整个世界。随着申遗的成功,“千年天师府,仙境龙虎山”必将印上更多鉴赏者的足迹。
龙虎山是“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提名地地质演化过程中老年早期的典型代表。龙虎山所在的信江盆地,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和风沙堆积以及恐龙灾变等重大地质事件,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重要地质演化;突出的侵蚀残余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组合特征,表明这里属于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宽谷型丹霞的代表;区内保留了难得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的栖息地;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与中国道教祖庭的文化景观等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展现千年道都名山风采的山水画卷。
丹霞地貌造就奇峰叠峦
丹霞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这些沉积层经历了区域地壳抬升、剧烈的断裂、流水的深度切割侵蚀、块体运动、风化和溶蚀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峡谷等有着极大景观美的绝妙景观,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江西龙虎山(龟峰)、贵州赤水等地的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丹霞”正式成为中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龙虎山赢得了“金字塔尖的荣誉”。
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打造出了一座鬼斧神工、堪称地球瑰宝的龙虎山。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横空有一片高达数百尺、宽约数百米的五彩石山形似云锦而得名。它的另一个出处是“状若龙虎”,即一山像龙,一山像虎,龙盘虎踞,相依相偎。若坐竹排观看,在离主峰不远,就会发现一山盘曲如蟠龙,一山背卧如伏虎,形成龙虎并峙的壮丽景观。这些奇特壮美的地貌景观就是丹霞地貌造成的。除此之外,在龙虎山,丹霞地貌还打造出了举世无双的天下绝景——形似裸身少女的仙女岩、色彩斑斓的丹霞胜地——酷似大象鼻子的象鼻峰等奇峰罗列、惟妙惟肖的山水奇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龙虎山名列第四。
碧水青山打造生态乐园
龙虎山得天独厚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将她打造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乐园,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据统计,龙虎山提名地有维管植物203科825属1829种(含栽培植物74科156属225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有191科729属1603种,蕨类植物31科64属152种,裸子植物6科7属8种,被子植物154科729属1443种。已查明龙虎山有鱼类2目11科29种,两栖类动物2目7科25种,爬行类动物2目6科29种,鸟类13目41科112种,哺乳动物6目13科24属29种。
在申遗过程中,龙虎山提名地共有9种珍稀植物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2009),其中濒危种1种,即银杏;易危种7种、近危种1种。易危种包括长序榆、八角莲、银钟花、楤木、大叶马蹄香、水青冈、南岭黄檀。近危种为闽楠。龙虎山提名地共有5种珍稀动物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2009),其中濒危种2种、易危种2种、近危种1种。濒危种2种是中华鬣羚、中华秋沙鸭;易危种2种是豪猪、鳖;近危种1种是巢鼠。另外,龙虎山提名地共有27种珍稀植物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濒危4种,易危23种,另有18种无危名录。龙虎山提名地共有16种珍稀动物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濒危2种,易危14种,另有4种无危名录。
在龙虎山洞天福地,中国特有动植物品种繁多,其中,共有中国特有植物品种655种,已查明有两栖纲动物2目7科25种,其中中国特有种12种,占已查明两栖纲动物的48%。12种中国特有两栖动物分别是:黑斑肥螈、福建掌突蟾、淡肩角蟾、中国雨蛙、无斑雨蛙、镇海林蛙、弹琴水蛙、阔褶水蛙、福建大头蛙、花臭蛙、小竹叶臭蛙、华南湍蛙。爬行纲动物2目6科28种,其中中国特有种9种,占已查明爬行纲动物的36%。9种中国特有爬行纲动物分别是:锈链腹链蛇、绞花林蛇、颈棱蛇、饰纹小头蛇、山溪后棱、纹尾斜鳞蛇)、赤链华游蛇、华游蛇、乌梢蛇。
古越崖墓引发千古之谜
作为古越人聚居地的龙虎山,虽然其过往的历史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却依然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其中,龙虎山的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了世人的视野。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喟叹。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1978年,考古部门请来了身怀攀岩绝技的当地药农,凭借几根绳子荡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经专家科学鉴定,确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9年,考古队采用层层搭架的方法第二次发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贵文物290多件。其中出土的纺织机器件和部分纺织品,改写了中国纺织史,将斜织机和印花织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近700年。虽然有了实物资料,但是龙虎山崖墓中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号,地方志和史籍均找不到记载,使破解困难重重。为了彻底解开这个世界之谜,1997年6月25日,龙虎山遍下英雄帖,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有人能解开以下三个谜底的:棺木如何进洞、为何采用崖葬、葬者何人,即可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巨奖。
悬赏解悬棺之谜的消息一经发出,海内外解谜者纷至沓来。仅一年时间,就收到海内外解谜者寄来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来函作者中有历史学家、教授、有机械师、技术员,以及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员,其中也不乏有普通公务员、工人、农民等。
对悬赏的三个主要问题,他们见解不一,归纳起来有三:一、关于棺木进洞方法,有“悬吊法”、“竹木搭架法”、“云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网绳搭架法”、“栈道法”、“后山挖隧法”、“楼船安放法”等等。二、关于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说”、“尊神事祖说”、“敬先至孝说”、“回归洞穴说”、“保存祖尸说”、“防盗防害说”、“修炼坐化说”等等。三、关于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认为上至诸王将相、文臣武将,下至部落首领及其家庭成员或修道隐士者都有。虽然说法很多,但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份比较全面的令人信服的破解答案。古越崖墓悬棺群千年之谜依旧在,这也为龙虎山增添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向往。
千年历史成就道教祖庭
龙虎山,道教的发祥地,经历63代,历经1900余年。龙虎山因《水浒传》和张天师而名扬天下。《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演绎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梁山”故事。因此,龙虎山是一座道教之山,一座文化之山。天下山水秀美的地方很多,但集山水、道教、崖墓群于一体的名山恐怕只有龙虎山了。
张天师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早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师张陵携弟子云游,由淮入鄱阳湖,溯信江,沿泸溪河逆水而上,至龙虎山,见两岸奇峰怪石林立,恍如仙境,便弃舟上岸,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所以,龙虎山的人们常说,道教选择了龙虎山,龙虎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离不开道教建筑,在千年的道教文明发展过程中,龙虎山兴建了许多神仙府邸。最重要的三座便是天师府、正一观和上清宫。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为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为天师道祖庭,并尊为第三十二福地。明清两代曾多次修缮,整个府庭按古时王府式建筑,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有“南国第一家”之称。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道观之一。
正一观,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63年),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是龙虎山道教著名宫观之一。
上清宫,初为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此置传箓坛,逢三元日升坛传箓。唐代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始于此处建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名上清观,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曾观于龙虎山南。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又重建,但均已不可考。后经多次修葺,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个宫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名振江南。后因年久失修与屡遭灾毁,至解放初仅存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革”中,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现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天师府内。为龙虎山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是道教正一道的祖庭。
“千年天师府,仙境龙虎山”。龙虎山,亿载成就出她那无与伦比的世界地质奇观,千年打造出她那独一无二的道教文化底蕴。在龙虎山畅游,在天师府问道,领略世界地质奇观,尽享山水天地人和,感受江西唯一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的独特魅力,这何尝不是人间快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