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申报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歌曲《旗帜》评论摘登

2020年1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09/6/17

编者按:中宣部今年将组织开展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我市推荐了由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广电局组织创作,陈特明作词、陶思耀作曲的歌曲《旗帜》参选。目前,《旗帜》在全省参评的五首歌曲中位居首位。

作为一首新歌,《旗帜》一经推出就好评不断。为了让广大读者感受《旗帜》这首歌曲的魅力,本报摘选了部分专家学者对《旗帜》的评析文章,以飨读者。

光辉的旗帜 永恒的颂歌

——歌曲《旗帜》赏析

刘钦明

“风展红旗如画”。每逢“七一”、“八一”、“十一”,鲜红的党旗、军旗、国旗便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高高飘扬,形成举国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天安门广场每天都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校园每天都冉冉升起国旗;军营每天都威严升起军旗。在各类文艺作品中,赞颂红旗的不少,歌曲中也颇多。最近听到一首《旗帜》的歌曲,被其优美的乐曲所吸引,细听歌词,则感到颇不一般,无论创意、构思、语言等均令人耳目一新。整首作品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新、真、实。

创意新奇。近年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股新风吹遍大江南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包括影视、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等等,其要旨是“创意”,即个人创造力。歌曲(词)创作正是强调独特的“创意”的。陈特明创作的歌词《旗帜》,即为此作了很好的诠释。这首作品最突出的是创意新颖,构思奇特。赞颂党旗、军旗、国旗,如上所述为数不少,但大多是分别颂之,而把三面旗帜融进一首歌,似不多见。据悉,《旗帜》一经推出,便在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和江苏省文联举办的“烽火八十年,党在我心中——全国征歌”中被评为唯一的一等奖;并被中国唱片总社选为“从建国以来成千上万首优秀歌曲中精选出的经典歌曲之一”,收进《和谐中国颂——中国唱片曲藏集》赠送给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由于该作品寓教于乐,词中含有常识性的重要内容,是可以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一九二一年七一,鲜红的党旗从南湖的红船上升起”;“一九二七年八一,火红的军旗从英雄的南昌城升起”;“一九四九年十一,飘扬的国旗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如果学生从小就唱这样的歌,他们将深深铭记我党、我军和新中国的光荣历史。

有关这类常识性问题,还真该引起重视。譬如党旗上的党徽,别说是中小学生,就是某些中青年人以至老年人包括党员,都不一定很清楚。近年来便常见有的歌曲(词)中把党徽写成镰刀斧头,有的已在演唱。这显然有误。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宣传部发文指出:我党党徽是“镰刀铁锤”,象征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铁锤组成的图案”。看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文艺作品包括歌曲(词),更要发挥积极作用,准确、艺术地反映生活。《旗帜》在这方面可说是彰显了其艺术特色和创意。

感情真挚。“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为文之道首推“根情”。具有抒情特征的歌词艺术,自然更要强调“情”。可以说,抒发真情实感是歌词的灵魂。凡成功的作品,无不蕴涵着情,如乡情、友情、爱情、骨肉情、同胞情、赤子情等,其中赤子情是更高境界的情怀。这首作品的词作者陈特明、曲作者陶思耀用他们共同的人生履历: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和普通公民的共同感悟,向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祖国袒露拳拳赤子情怀。

每当面对党旗,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百姓,都有一种神圣感。正是党的“神圣主张”,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正是党的“神圣主张”,引领中国人民实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创造了辉煌业绩,谱写出振兴中华的崭新篇章。

每当面对军旗,无论是军人还是一般公民,都会联想到“工农的武装”——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那一幕幕“威武的传奇”:“红带兵”在南昌城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勇士铁索桥上显神威,百万雄狮过大江,壮士奇袭白虎团,英雄挺身炸碉堡……

每当面对国旗,全国各族人民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为祖国拥有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民族、灿烂的文化而自豪!随着鲜红的国旗飘扬,耳边便会响起“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的嘹亮国歌声;也似响起开国大典上一声洪亮的湘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随着鲜红的国旗飘扬,眼前便浮现国际体育运动会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国歌声中升起;便想起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挥动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飞舞!

语言平实。凡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为基本表现手段的。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实际表述中,由于各种文学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语言的运用并不尽相同。歌词作为诉诸听觉的艺术,其语言的特点是简洁平实,即用精炼、晓畅、明快的“大白话”,表达深邃的内涵,揭示明确的题旨,开掘阔大的境界。《旗帜》中的语言,正是具有平实晓畅的特点。全词基本上都是口语,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如:以具体年、月、日入歌,是典型的“白话”,却别具一格,直白中见新奇。而“中华大典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万里神州迎来了青春的花季”等词句,平实中包容着丰富深邃的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虽屡经朝代的更迭、时局的变迁,但始终绵延不断,构成了一部宏伟的典籍。

歌曲艺术的价值,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有词作者、曲作者和歌唱者的共同参与。就作品来说,歌词是基础,但其生命力只有成为“飞起来”的有声的歌时,才能体现出来,才堪称为一首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是说一首歌曲,其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于词作者陈特明和曲作者陶思耀的珠联璧合。《旗帜》之所以堪称优秀歌曲,正是曲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音乐完美地表达出歌词的题旨和意境。整首乐曲旋律流畅优美,手法简洁洗练,富有激情和时代感;其歌谣体曲式中不断反复和细微变化中跳动的乐句,既突出了歌词的内涵,又注重了旋律的跳动。乐曲中多处旋律,如第三乐句,很有特色,十分动听。乐曲前部分第三段的前三小节,旋律有所变化,有所出新,增添了亮色,突出了主题。乐曲的结尾部分尤为出彩,真挚感人,那明亮高亢的音韵,萦绕着高高飘扬的光辉旗帜,久久回荡在祖国辽阔的陆地、天空、海洋,深深铭刻在亿万军民的心里。    (作者系《词刊》副主编、国家一级编审、著名音乐评论家)

岁月在歌声中永恒

——我读歌曲《旗帜》

华 健

历时半年多,从2000多首应征作品中被评选为唯一金奖的《旗帜》是值得推介的。这次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歌迷大世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承办的“烽火八十年,党在我心中”全国征歌评奖活动的组织是成功的、评选是公平的、收获是丰厚的。

由陈特明作词、陶思耀作曲的《旗帜》把党旗、军旗、国旗融进一首歌中展现,构思独特,立意新颖,语言朴实,曲调优美动听,旋律特色鲜明。

曲作者陶思耀是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他以近50年创作生涯中的民族化、艺术化、时尚化和独到的见解,用既大气又凝炼的优美旋律,为我们写出的这首结构严谨、好听好记、便于传唱的颂歌,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大家风采。《旗帜》的引子在由远而近的军号声中响起,起兴就令人感慨万分、肃然起敬;大提琴浓厚的音色很快就把歌声带进了当年的情景;歌声随优美动人的旋律缓缓流动,自然就会很快地抓住听众。乐曲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描述,采用“改头换尾”、在不断重复中稍作变化的创作手法是很有魅力的。特别是后半部的发展,乐曲紧扣歌词不断升华、不断推进,给人以酣畅淋漓、振奋不已的感受是高人一招的。

词作者陈特明是我国很有影响的歌词作家,或许是因为他心目中的《旗帜》早已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飘扬在自己的心上,他的歌唱才会那样情真意切、不落俗套。他惜字如金,驾轻就熟,用100余个常用汉字对《旗帜》的歌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调议论,却能使人顿生敬仰、倾心吟唱,无疑是发自心底的。

我深信:永远飘扬的旗帜,将在歌声中永恒!    (作者系《江南音乐》主编、国家一级作曲、著名音乐评论家)

外朴内盈 史诗手笔

——评创新型优秀颂歌《旗帜》的艺术特色

许自强

《旗帜》是近年来难得出现的一首创新型优秀颂歌。它突破了一般颂歌的常规模式,呈现出一种平中透奇、朴里蕴华、既豪迈雄健又平和深情的崭新风貌。从审美视角看,主要有以下三个艺术特点。

一、构思新巧,分合相宜,展示出空前宏大的气魄。

以往的主旋律颂歌大多集中于一个题材,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旗帜》却别具一格,新颖大胆,以党、军队、国家诞生的时空为起点,以党旗、军旗、国旗为线索,将三大重量级的政治主题并列,用《旗帜》贯穿起来,有分有合,全面赞颂,却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就形式看,“七一、八一、十一”的有序巧合,“党旗、军旗、国旗”的相向辉映,先构成了一种简洁排比的美;就内涵看,三旗叠加,又完全符合它们内存的必然联系。这首歌只用百十来字的篇幅,就把我党、我军和共和国的成长史浓缩起来,形象地说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所以这三面“旗帜”连在一起,显得顺理成章、自然和谐。

《旗帜》这种有分有合、分中有合的奇妙构思是贯穿始终的。比如,第二段歌词:“七一、八一、十一,党旗、军旗、国旗,你神圣的主张,你威武的传奇,你时代的风采,你光荣的履历……”这后四句的点题颂词同样可以分分合合地来理解:逐句看,“神圣主张”,侧重于党;“威武传奇”,偏向于军;“时代风采”,指国为宜;而“光荣履历”则可以概括党、军队和伟大的祖国。综合看,把这四句都理解为是赞颂三面旗帜也未尝不可。这正是这首歌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之处。

 这种独特的构思还有一个妙处,即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暗中连接起来。这首歌虽然侧重于描写从1921年到1949年早期的三十年,但这三面鲜红的旗帜一直高高飘扬在今天,并将永远飘扬下去。缅怀历史,就是在歌颂今天,也是在展望未来。事实上,在听众的心目中,它们早已经牢牢地融为一体,同样红彤彤地暖人心,同样具有千钧重量。因此这首歌最后一句所唱“将永远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就像从我们心底自然流出,感到无比亲切自豪。

二、蕴情于理,外朴内盈。以平和朴实的语言和自然的宣叙说理方式,表达激情。

一般说,大型的主旋律颂歌大多采用直接的抒情方式,离不开华丽辞藻、豪言壮语,采用一些场面宏大、气势壮阔的意象,诸如“昆仑”、“长江”之类来渲染激情。这几乎已成了一种模式,也难免空泛,流于俗套。《旗帜》就完全不同,它通篇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修饰,也没有使用颂歌里常见的诸如“崇高”、“辉煌”等泛美词藻,而是以十分朴实的语言,通过叙事和说理方式,边叙边议,从容不迫,使强烈的激情收敛于内涵充盈的理念中,把党、军队、祖国的光荣历史和它们诞生的伟大意义娓娓道来,既保留了颂歌的庄严宏大的气势,又不乏细腻自然的亲切感。试看,第三分段对于新中国的诞生,歌中写道:“一九四九年十一,飘扬的国旗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伟大祖国拥有了人民的政权,万里神州迎来了青春的花季。”前两句为叙述,后两句为说理,写得相互实在,却仍然保留了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新鲜韵味:“万里神州”喻示着全中国解放,一个“迎”字点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现实,用“青春的花季”来形容新中国年轻蓬勃的生机,也显得新颖活泼,富于时代气息。这样的语言正如苏轼所言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让人在反复吟咏的同时,受到情的激荡、理的启迪。

三、一字千钧,耐人寻味。言简意赅,史诗手笔。

《旗帜》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了我国古代写史常用的所谓“春秋笔法”,即“一字论褒贬”。它字字妥帖,句句着实。在极其平凡简练的文字中蕴涵了浓厚的底蕴。试看,第一段歌颂党旗:“一九二七年七一,鲜红的党旗从南湖的红船上升起,东方巨轮盼来了领航的舵手,中华大典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后两句对我们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就一语中的,概括得极其准确深刻。在许多颂歌中,人们常把中国比喻成“东方巨龙”,而这里改为“东方巨轮”,这一字之差应该说在寓意上有了巨大升华。“巨龙”之说仅属象征层面,不免空泛抽象,且比喻过多,缺乏新意。而“巨轮”一词不但同上句“南湖红船”连接自然,而且喻义贴切,内涵极其厚重,使人不禁引发无穷联想:泱泱中华原有五千年历史,无论就其版图之广、人口之多、文明之久,都无愧是一艘庞大的“东方巨轮”。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最深远巨大意义,就在于找到了启动这艘“东方巨轮”的正确航向。“盼来了领航的舵手”,这才使“中华大典”真正翻开了崭新一页。由此可见,“巨轮”、“盼”、“领航”、“崭新”这几个词语,无不一字千钧,发人深省,短短两句胜过万语千言,它是对我们党历史功勋的最好诠释。

我一向以为,好歌应当做到“一听就懂,回味无穷”,对于为大众演唱的主旋律颂歌来说就更应如此。要做到“一听就懂”并不难,但听懂以后能够令人“回味无穷”就不容易了。清代袁枚曾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我认为《旗帜》是做到了“大巧之朴”、“浓后之淡”的。它不但巧妙地蕴情于理,而且把理说得如此朴素透彻、深入浅出,而又余韵不尽,真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平淡之中显奇崛”,这样的风格在以往的大型颂歌中实不多见。难怪它一经推出,就屡屡获奖,赢得广泛好评。    (作者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

旗帜永远飘扬

      ——评陈特明歌词新作《旗帜》

莫 岩

旗帜是一种形象,旗帜是一种信仰,旗帜也是一股力量,旗帜更是一个方向。

陈特明的歌词新作《旗帜》就这样为我们淋漓尽致、唯美唯真地诠释了这个理念。可以说,这种诠释是词作家陈特明建立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中,是建立在道德衡量心灵涤荡的哲学思辨中,是建立在跋涉实践追求真理的思想释放中。一旦这种诠释付诸笔端见诸于世,就可以颠扑不破没齿难忘。

这首歌词是陈特明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欢庆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奉献的拳拳心声,是作者体悟人生的真情流露,是作者别具一格的概括表达。可以说其情真挚,其意独创,其准上乘。

《旗帜》的歌词看似简单而且朴实,语感更是自然,它摒弃了华而不实的辞藻,去繁就简直奔主题。《旗帜》的歌词独特而真切,节奏相当轻松,它突破了晦涩桀骜的语言,在静水中涌起波澜。看似简洁,其实深奥。往往是在娓娓道来之中,张扬了一种浩大、一种神圣和一种崇高。难怪许多看过词作的大家都说:“这是一首既适合专业歌手演唱,又适合普通群众演唱的佳作。”这不得不让人惊叹。

能够把中国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七一、八一、十一这几个关键词有机而辩证地串联在一起,而且不累赘不枯燥,非一般人可为。陈特明就做到了,而且非同凡响震人耳聩。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在当今时代,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但在艺术层面上要有所创新,在思想深度上更要有所提高,也就是如何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不但是个人自己的,也是社会大众的。只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这种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有共性。

我们不难理解,共性的东西大家都有,个性的东西各自成型,要把所有的个性统一到共性上来,这就需要独到的发现和精确的梳理。正好印证了一位哲学家所说的“我所发现的新事实或新见解,在我看来并非我的发现,而是早就在那儿,我只不过偶然把它们拾起来罢了。”

陈特明将德艺双馨作为创作准则,以他的人生履历和亲身感悟,把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和普通公民的心声抒发出来,既表达了个性的主张又展示了共性的思想。《旗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歌词《旗帜》,不是简单的感情宣泄,更不是直白的政治标签。它能够如此的入情入理,我以为这和作家的艺术素养和思想抱负密不可分。歌词是那样自然贴切地将党旗、军旗和国旗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紧紧抓住了一根主线、一个底色和一种情绪。这根主线是什么?就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史。这个底色是什么?就是红彤彤的革命情怀。而这个情绪呢?就是人民心底的那种真切感慨。只要我们把这三者联系起来,我们的眼前就会清晰地出现不同时期的伟大事件,出现辉映岁月的历史形象。试想,哪一个共和国的子民没有得到她的恩泽?又有哪一个共和国的子民不会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赞叹?

哲学家说,世上不是缺少事实而是缺少发现。歌词《旗帜》的可贵之处就是在所有的平实中,发现了她的伟大,发现了她的辉煌。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陈特明更是惜墨如金,只是细语轻言就将一片激情点燃,表现了作者高超纯熟的语境架构能力,也表现了作者洒脱跳跃的音乐阐释技巧。我们所有的律动仿佛都是因歌而起,我们所有的感慨仿佛都是因歌而生。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思多德曾经说的那样:“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从表象上看《旗帜》很普通,往内涵里挖《旗帜》却很精深。我非常推崇这首歌是因为:她让我知道了感恩,知道了方向,知道了力量。推而广之,大多数读者亦是如此。我期望神圣的旗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永远飘扬。 (作者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广播电视报》副主编)

讲述三段史实 作者独具匠心

——重大题材歌曲《旗帜》引发的思考

黄新华

读《旗帜》歌词,不觉眼前一亮,并很快将我的思绪带入了三段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建党、建军、建国;也让我穿越时空,走进了特殊的时间和地点:一九二一年七一的南湖、一九二七年八一的南昌和一九四九年十一的天安门广场。读完作品,我心情激荡,热血沸腾,即刻意识到这是一首构思巧妙、创意独特、情感真挚、水准上乘,属于重大题材的精品力作。

纵观歌坛大部分重大题材的好作品,一般都是描写一个重大的事件或叙述一段难忘的历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绣红旗》、《卢沟晓月》、《七子之歌》等等,而《旗帜》却巧妙地将三个重大历史事件融入了一首歌曲,实属罕见。歌词分三段展开,每段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反映了一段重大的历史。副歌部分十分有机地将三大事件高度概括,将“三个一”和“三面旗”的重大意义隆重展示:“七一、八一、十一,党旗、军旗、国旗,你神圣的主张,你威武的传奇,你时代的风采,你光荣的履历。七一、八一、十一,党旗、军旗、国旗,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整部作品语言朴实、手法简洁,没有华丽的文辞,没有高喊标语口号,却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可以这样说,歌曲《旗帜》的确是一首属于重大题材范围的好作品。

欣赏歌曲《旗帜》,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陈特明创作的《天安门广场抒怀》、《永远的井冈山》、《山里山外》、《把城里的哥哥娶回家》、《又是八月桂花开》等,先后荣获中宣部第七、八、九、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音协第三届“金钟奖”的作品。如今他又创作出歌曲《旗帜》,这充分说明作者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准、深远的洞察力和机敏的判断力,也充分说明他具有把握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高超技艺。

歌曲《旗帜》是与《走进新时代》有同工异曲之妙的。《走进新时代》歌颂了我国三代领导人,其中有一段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导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而《旗帜》是歌颂了我国的三面旗(党旗、军旗、国旗),其中有一段歌词我们可以进行对照:“一九二一年七一,鲜红的党旗从南湖的红船上升起;一九二七年八一,火红的军旗从英雄的南昌城升起;一九四九年十一,飘扬的国旗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

《旗帜》是一首既适合专业歌手演唱,又适合普通群众演唱的歌曲。其一,旋律优美动听。音乐只有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家才会愿意听、喜欢唱;其二,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其三,旋律音域只有12度,适合没有经过声乐专业训练的群众演唱;其四,该作品具有改编成合唱曲目的旋律基础,如能在群众歌咏活动中展示,可以达到推广、宣传、传唱之目的。(作者系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