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学发展阳光道

2020年1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市人民政府 2008/10/20

年末岁初,我市城乡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的喜人景象,财政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20亿元的消息尤为令人振奋,在赣鄱大地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我市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工业、实现率先崛起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个创新的机制,一个个务实的举措,聚合成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着贵溪在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上阔步向前!

好中求快的发展速度

2007年我市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境界,财政收入达到20.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8%,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然而,让人更为踏实的不是财政收入5年增长4倍多的速度之快,而是财政结构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工业园区和乡镇经济的突飞猛进,地方财政的增长幅度已超过财政总收入10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完成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54%,比上年同期增长18.2%。2007年,市工业园区主营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完成税收4.62亿元,全市21个乡镇(街道办)一半超千万元,其中樟坪乡超过1亿元,滨江乡超过2亿元。

市委市政府提出“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乡镇发展工业经济。市里统一投资在工业园区规划平整土地,搞好基础设施,吸纳乡镇招商引资落户的企业,产生税收全部归主引乡镇所有。

“金山银山建在园区,绿水青山留在家乡”。创新的体制机制,不仅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了平台,充分调动了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而且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大大节省了开发成本和土地、水电等资源,形成了集约效应。

地处东南部边远山区的樟坪畲族乡,到处山青水秀、碧树蓝天,畲民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无限恩赐的同时,在80公里以外的市工业园区,江西铜材、华锋铜业、天丰竹业等11家工业企业同样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实惠。2007年,全乡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400倍,其中90%以上来自工业企业。目前,全市80%的乡镇在工业园都有1个以上主引工业企业,在园区83家企业中,乡镇引进的项目就达42家,占据了半壁江山。

块状聚群的发展模式

我市因铜设市,有亚洲最大的江铜贵溪冶炼厂,发展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市场和人才技术优势。2007年,作为鹰潭建设世界铜都的主战场,我市紧紧围绕鹰潭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加快建设一流水平的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

这个全省惟一、国家环保总局在内陆批准设立的第一家铜拆解加工区,自去年9月中旬开工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完成了3570亩包括生产区、仓储区、监管区、污染防治区在内的土地平整和规划设计,并与广东南海兴奇金属公司、广东南海宇成金属公司成功签订投资10亿元的合作协议,一期项目5亿元,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今年建成后可达到年拆解废旧铜实物量70万吨,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按照做大做强铜块状经济的这一思路和模式,我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十分注重有针对性地引进沿海发达地区有实力的铜加工企业,促进铜产品原料回收和加工制造的相互配套和产业集聚。

江西铜材有限公司是贵溪引进的首家铜加工企业。这家以铜原料回收利用为主导的企业,每年为江铜和园区其他铜精加工企业提供3万吨的上游产品,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目前,我市已引进各类铜加工企业和项目46个,仅去年就引进23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产品有黄铜、紫铜、异型铜材以及铜管、铜带、铜线、铜阀门等200多个相互配套的系列品种。2007年完成铜工业产值92.4亿元,铜加工企业实现税收3.9亿元,铜块状经济模式初步形成,成为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顶梁柱。2006年,市工业园区被确认为省级铜产业特色园区。

普惠民生的发展成果

随着财力的不断增长,最得实惠的还是广大群众。我市实行可用财力向农村倾斜、向民生倾斜的财政支出政策,去年对农村用电户户通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十多项民生工程的财政投入明显加强。

“大桥今日好风光,灿灿新楼行对行。片片园田美如画,家家堂屋炫辉煌。”这是塘湾镇大桥村群众对家乡面貌变化的由衷感叹。这个曾经不通公路、低洼易涝的贫困村,由于公共财力的不断注入,先后修通了公路大桥、建起了全市一流的小学、1000多亩农田完成了标准化改造、90多户村民搬迁到新村安居。每年将新增财力的八成以上用于服务“三农”,是我市坚持公共财政普惠民生的一项硬性规定。去年,全市累计投入7.3亿元用于公共事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90%的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医疗救助已覆盖全市城乡,129个新农村建设示点村新增自来水用户4800户,4600户农民用上了水冲式卫生厕所,硬化乡村公路325公里,修建农村休闲活动场所80余处,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11个农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20多万农民直接从中受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