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贵溪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纪实

2020年1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0/8/21

八月的贵溪,风景格外美丽。举目仰望,天高云淡,晴空如洗;俯瞰信江,水质清冽,碧波荡漾……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点城市之一的贵溪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质量,着力打造“生态、人文、精致、宜居”新贵溪,绘制了一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比翼齐飞”的家园蓝图,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天更高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城市、农村更靓了……

生态工业:引领发展潮流

没有嘈杂的噪声、没有高耸的烟囱、没有难闻的气味。走进贵溪市同辉建材有限公司洁净的厂房,谁也想象不到这会是一座年生产1亿环保砖的砖厂;更想不到它每年要吸收消化来自贵溪化肥厂、贵溪发电厂的工业废渣360万吨,自身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为零。

同辉公司展示的只是贵溪“生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溪市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双轨并行,全力发展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主的“生态工业”。去年全市共实施技改项目12个,完成技改资金3.5亿元,实施减排项目5个,投入资金1.3亿元,万元生产总能耗下降4.6%。

为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贵溪市在实现了第一轮产业聚集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育发展高精尖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引进企业投资规模、科技含量、市场潜能门槛设置,通过实施技改及“腾笼换鸟”等方法,对原有小企业实行改造。同时,贵溪市围绕自身工业发展多样化的优势,积极推进企业、行业间的共生与合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产业关联度高、配套性强的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今年6月份,贵溪市成功与美的集团签约,投资10亿元,开始建设中国最大的照明基地,初步形成铜产业和非铜产业共同发展的“双引擎”结构。去年以来,贵溪工业园区共淘汰中小企业3个,上马精深产业生产线23条,38个铜加工项目除少数几个江铜配套企业外全部实现由粗铜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新入园的11个项目全部是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高精新项目。全市先后引进、培育省市级科技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建立工业企业产业链21条,关联企业60多家。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贵溪市把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确保工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贵溪市出台了《贵溪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贵溪市企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科技补助办法》、《贵溪市企业污染治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无污染项目的资金技术扶持,鼓励企业加快产业更新和技改开发,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2008年12月31日,贵溪发电厂小火电机组冷却塔成功实施爆破拆除,标志着“省节能减排”重点建设项目贵溪电厂“上大压小”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贵溪市已有14家利用上游企业排放物为原料的企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2.8亿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7%,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100%。

绿色农业:奏响富民乐章

贵溪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丝毫没有忘记发展农业。按照“工业重环保、农业求特色”的思路,贵溪把眼光放在绿色农业上,通过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以建设全国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突破口,贵溪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公共植保技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步伐。2009年,全市共对1000多个点进行土壤定点检测,全市推广使用配方肥1.4万吨,占全市化肥使用总量的55.7%。同时,在全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200盏,组织农户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种植方式,实施“公司+协会+农户”的订单式生态农业,先后有久润农业、金沙蔬菜、绿野农业等一大批农业企业,与当地农民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订单式生态农业合作形式,不仅发展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而且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带动了农民致富。同时,积极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农村“猪——沼——果”、“猪——沼——菜粮”等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农家肥、生物肥、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促进了生态新农村的建设,推进了庭院经济和种养业、农果业的发展。此外,贵溪市还利用科技进步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改良品种,加大绿色水稻种植力度,做到科技推广到位、防治措施到位、农业增效到位、农民增收到位。目前,贵溪市20万亩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式通过中国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循环经济:激活产业低碳源头活水

今年8月9日,副省长洪礼和宣布鹰潭(贵溪)铜产业拆解加工区正式开园,标志着拆解加工区正式开始运营,从此,贵溪市铜产业有了低碳源头活水。

作为鹰潭建设“世界铜都”的主战场和“牛鼻子”工程的鹰潭(贵溪)铜拆解加工区,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跟生产1万吨再生铜相比,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减少10万吨垃圾处理量,少排出尾矿15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3600吨,节省能源折合标准煤5.9万吨,节约投资1亿元。为此,贵溪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举全市之力建设铜拆解加工区,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570亩,主要包括生产区、监管区、仓储区、污染处置区四大功能区。2007年9月15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亲自下达开工令后,拆解加工区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圈区管理”的原则和“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初具规模、三年全面建成”的目标,经过三年努力,于今年5月正式通过国家四部委验收。截至目前,拆解加工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6亿元,完成了场地平整1800亩;8.6公里的“六纵三横”道路形成道路循环网,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已全部竣工;监管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智能监管系统及海关查验场所全面完工;日处理规模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入园拆解企业16家,协议投资32亿元,其中9家企业已建成并获得国家环保部定点拆解利用单位资质,批准年拆解能力69.5万吨。8月9日—10日,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西(鹰潭)铜产业合作推进会,铜拆解加工区与全国各地知名铜企业签订投资项目11个,签约金额达40亿元。

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

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硬件工程,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为此,贵溪市始终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城市发展最急需的问题入手,全面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按照“以人为本、以山为景、以水为亲”的人文城市发展理念,贵溪将古代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倾心打造“一江两岸、显山露水”的山水贵溪,先后建起了象山森林公园、沿河公园、市政广场等多个具有人文特色的城区公园,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同时,贵溪市还以饮用水、空气等关系民生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投入资金320万元建成空气监测站3个、水监测点5个。2008年11月,开工兴建了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为确保饮用水安全,贵溪市重点加强了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合理制定了生活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编制了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规划,开展“5·31”、“12·31”饮用水源保护行动;对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进行彻底清查,拆除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5个。加大了饮用水源监管,每周对集中饮用水取水源监测一次,每月对信江水源进行一次监测,逢双月对辖区内信江断面监测,不断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监测和保护,每季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一次,确保了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蓝天白云,碧波荡漾。在这片传承文明、孕育希望的土地上,贵溪人民正满怀豪情,伴随着新时代的文明节拍,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打造绿色生态新家园,一同唱响“绿色奏鸣曲”,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