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挺进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鹰潭日报 2012/2/10

力争到2016年,工业企业总数超30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工业增加值200亿元

A 目标:

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根据规定,鹰潭高新区以“鹰潭工业经济的增长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为定位,按照“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发展环境、做实民生工程”的总体思路,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一个具有“工业化发动机”和“城市化推进器”双重功能的新型城市综合体,成为以工为主、工商贸协调发展的“高新产业聚集区、新型工业化标志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财政增收共享区”。
  努力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到2016年,工业企业总数超30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实现由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变。

B举措:

加快推进七大产业基地建设

明确产业方向。围绕壮大铜精深加工、机械制造、服饰织造、医药食品、新能源等五大产业板块,加快推进电力电气、LED原料、绿色水工、汽摩配、卫浴、鞋袜城、生物医药等七大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形成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群,要推动铜产业链条两头延伸、上下拓展、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努力打造“世界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铜与非铜产业同步发展,力争到2016年,高新区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非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重点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强化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促进高新区跨越发展,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思路,围绕招大引强,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学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多引进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引进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对在经营期内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含)以上或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含)的给予奖励,重点扶持一批优质企业上市,扶持一批优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末,高新区上市企业达6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0家以上。

5年内高新区开发面积拓展一倍以上

加快推进白露、龙岗两个发展平台建设,5年内高新区开发面积拓展一倍以上,其中龙岗新区向鹰南大道以南拓展5平方公里,白露片区向西南方向拓展5平方公里。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高新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000亩左右。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大力发展商贸、教育、医疗等传统服务业及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化服务业,做旺高新区人气、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打造中部地区的政策高地、投资福地、承接热地。

建设科技孵化基地和产学研园区

推动科技创新。要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规划用地1000亩建设科技孵化基地,规划用地2000亩建设产学研园区,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养和引进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高层次人力及高素质产业工人,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有机融合

坚持规划引领,要按照打造工业新城的要求,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和引导性,高起点编制工业新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有机融合,良性互动。

明确规划范围和管辖区域。修编后的高新区规划范围为:东至信江—白露河—龙虎山大道,南至八纬路,西至济广高速公路—七经路,北至杭南长客运专线—刘中线—浙赣铁路,总规划用地面积126平方公里。高新区管辖区域包括白露、龙岗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高新区要严格土地管理,确保集约用地,实现单位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5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

完善财税体制。高新区实行财政自求平衡,滚动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高新区发展,自2011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5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中央、省、市安排的财政转移支持渠道维持不变。

涉企收费全面实行“一单清”

规范企业收费。高新区内实行涉企收费“一单清”,根据市场物价标准,重新确定高新区工业企业收费目录,凡中央、省、市已明令取消的一律取消,明令降低标准的一律降低标准;凡有幅度的收费项目,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高新区企业开展拉赞助、搞募捐以及有偿服务活动。
鹰潭高新区在全省94个工业园区中列第9位

2011年,鹰潭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铜都”战略部署,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实”的总体思路,坚持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并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开发建设与生态环保同步,推动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35.4%,有望突破300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收入12.05亿元,同比增长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同比增长51%;外贸出口17400万美元,同比增长50%。引进省外资金30亿元,同比增长15.4%;实际利用外资4490万美元,同比增长48.2%。工业企业用电量达304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1%。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现综合指标在全省94个工业园区中列第9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